海派家具的轨迹 艺术创新的启示(下)
2015-11-27 作者: 韩国荣 浏览:3852 来源:艺术家具专刊
摘要
海派红木家具的独特风姿
有人评说海派红木家具是中式红木家具的西化。这话又对又不对,就看如何理解西化这个词。其实从家具功能的角度看,“中”代表着明清封建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西”则代表了资本主义都市的近现代生活方式。因此中式红木家具形式功能的西化,本质上乃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前传统红木家具的现代化。故“现代化”之说,比起“西化”两字更确切。
在材料结构方面,海派红木家具相当程度保留了传统红木家具的工艺特色。首先是用材考究,产于印度、泰国热带雨林的老红木,即现今《红木》国标中的红酸枝类交趾黄檀最佳者,是海派红木家具首选的材种。它的深沉坚重虽然一时不为西方人喜欢,却是钟情红木文化的上海市民所偏爱。花梨木又叫香红木,因为孔粗色浅而受到轻视,用得并不多。倒是花梨木的树瘿部剖成的木板,金黄的自然丝流交织如乱云,常被用来作为精品的镶板,达到对比装饰的效果。这种做法无疑还是明清的遗风,体现着中国人崇尚天然、天成、天趣的审美观。其次是结构严密,海派红木工艺依然保存着传统的榫卯结构和心板攒边的做法。纯西式家具的面板好用露出端头的实板,却被认为不及攒边工艺的精巧而得不到推广。这类传统工艺的采用使海派红木家具显示出与西方家具各有千秋的风貌,同时也保存了中国传统红木家具固有的高品位,始终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
在造型雕饰方面,倾向折中主义风格的海派红木家具大大简化了清式红木家具过于繁复的雕琢,使材质的自然美得到充分显现。纯粹抽象装饰的线条、点缀性的带状雕刻和角隅纹样的广为使用,使家具大量吸收ART DECO装饰主义新潮建筑的元素,外观变得新异大方而又不失精致。尤其是流行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海派包镶式红木家具,几乎都是ART DECO装饰主义的载体。有趣的是包镶式家具上出现最多的“果子花”雕刻:洋味十足的大叶纹和中式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组合成画面主纹,花叶的空间挤满了上海人喜闻乐见的寿桃、葡萄、石榴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底纹,最富海派味,至今还在被广为应用。特别是到了海派红木家具的成熟期,与民国年代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传统复兴建筑的出现同步,在功能现代化的基础上寻求民族装饰形式的复归已然成为许多海派家具设计师的一种艺术的追求,打造出了许多民族性与时代性和谐统一的好作品。
此外,海派红木家具最后一道装饰工艺“揩漆”则是严守传统做法:先用苏木水把经过仔细打磨的产品木色调整为深沉的紫檀色,再反复擦上天然大漆。每擦一次,都要将产品置放到阴房待干,直到20余天后,产品表面莹洁光润如紫玉,方告完工。不喜好深色的西方人终于被精致的东方工艺所折服,特地给海派红木家具取了个BLACK WOOD的专名,珍视的情结一直持续到今天。传统工艺的坚守彰显出海派红木家具在不断演进中始终不变的高雅。
海派红木家具的深远影响
兼容并蓄追求摩登的海派红木家具在上个世纪前半段不但风靡于上海,而且引领中国家具的时尚潮流,实现了传统家具的现代化变革。当年海派红木家具创制的品种款式,至今仍然是中国红木家具生产的主流,并对中国现代白木家具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近现代史上接轨世界的一种文明的载体,海派红木家具风格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上海这块优越外向的土地上经受商业化、现代化洗礼的过程。研究海派红木家具的发展轨迹,很容易找出它的三大海派特点:其一,紧紧跟随生活,敢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程式的创新精神;其二,既承接历史又不背历史包袱,海纳百川吸收外来文化为己所用的开放心态;其三,精打细算谋取最佳艺术效果的实利原则。对于正在致力于发展新东方风格的红木家具企业家和设计师来说,这些思想,尤其是勇于为生活创新的精神,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东方美学研究院院长、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