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间需要“隙间”
2013-12-25 作者: 浏览:3422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编辑:宇虹
摘要
2013年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隈研吾带着他近几年的设计成果,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巡回展览,展览的主题被设定为“隙间”,今年的7、8月份巡回到了国际时尚的大都会——上海。
展会上展出的作品时近些年隈研吾在日本创作的建筑的模型,在摒弃了其他建筑师所钟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后,隈研吾转往传统文化中寻找建筑的精髓,开始了一段返璞归真的探寻之旅。在对日本传统建筑结构和天然材料不断深入研究后,隈研吾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建筑哲学体系,并在多次作品中展示出了“负”或者“弱”(weak architecture)的魅力:
“我不会使用优雅这个词,我用‘谦逊’。谦逊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烈、抢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建筑作品能够以谦逊的姿态矗立于它所在的环境。我认为,我的建筑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与大自然的亲密。”
这次的展览不仅是对隈研吾代表作的一些回顾(而这些作品均能体现其在木结构上登峰造极的造诣),也同时介绍了一些采用回收材料的实验性构筑物。笔者认为现较于建筑手法,风格,甚至思想或哲学的学习与传播,设计者更值得深思的是,隈研吾先生作为建筑师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从浮躁喧嚣中沉静积淀,专注于内心的追求,“做到极致”是日本设计给人的一个总体印象。而习惯粗糙的人,即便有一天产生了追求精致的意识,也已经不具备精益求精的能力。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同样是日本的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后现代建筑,被誉为“水泥森林”。在这个代表着后现代模数化设计的作品正昭示着快速发展的中国,快速发展的上海的设计前景,而隈研吾的设计展,提倡的正是这种喧嚣当中的沉淀,是给设计留出呼吸的空间,留出隙间,有了空间才能够反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压得太紧太死,就成了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局限性不言而喻。
扫一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