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意韵润心田
——长沙沁和会馆之茶饮空间
The space Showing of Teahouse in Qinhe Club
2015-11-24 作者:王周 丹丹 浏览:2498 来源:《艺术家具》杂志
摘要
对于长沙沁和会馆的“读书空间”,本刊已作了《茶室空间 书的味道》的专题,那是笔者与丹丹的第一次合作,过程还算默契。其实,那篇文章的最终定稿成篇,适逢笔者今年3月出访美国的那个时段。
访美期间,无论是在休斯敦,还是芝加哥,冷饮以橙汁、牛奶居多,健康、安全,营养充分;至于热饮,排名第一的绝对是非咖啡莫属;正所谓入乡随俗嘛。偶尔来杯热茶,茶叶和水质都足以安全无忧;锡兰红茶、英国或印度红茶,还算地道,都属于有水准够档次的袋泡茶;但茶里茶外,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
那天收到沁和会馆馆长郝哥的一条短讯:“刚从武夷山归来,带回点好茶、和一本好书…”;于是这”好茶“、”好书“就足以诱惑我等再度进馆品茗、聊天,去体验馆里”茶饮空间“的那份闲适与自在。
一 好茶与好书
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金骏眉闻名天下,但眼下的茶叶市场却是良莠不齐,让人真假莫辨,心存戒备。郝铭钊先生对茶道谙知于心,此番进武夷山又得益于好友引荐,理所当然地能以适合理的价格求得其价值不菲的武夷山红茶珍品。因而笔者也就乐得有口福,来品味不可多得的武夷山好茶,人称九溪翁的宋先生与笔者同行前往,也连连赞叹:武夷山景美茶香,十几泡下来,在座皆喝得满口生津!
郝哥所说的好书是由陈燮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上乘之作《纸》。该书从造纸工艺到中国古代印刷术、古籍版本展开章节:并将民间纸质材料的工艺品,有关纸的各类趣闻轶事收入其中;配图丰富而精美,尤其那些讲述造纸和印刷工艺的画面,造纸原材料的植物图,更是精彩地用手绘语言讲述“纸”的故事;的确是一本选题创意独特,编辑、印刷、排版、纸质皆好,性价比很高的好书。
行者郝哥云游四方,在广闻博见之余,对于那些值得收藏、富含文化艺术气质的玩艺、宝贝,他时不时地会要顺手拈来,收纳于囊中;最终就成了沁和会馆的藏品,得以与众人分享、赏玩其中的奥妙。其实,倒不在于当时收购那些物件、玩意花费了多少银子,铭钊先生恐怕也不会太在乎日后的市场价值和投资回报。可贵的是,他对地域文化的那份虔诚与珍惜,那份悉心守护、心生敬畏的态度,那份对文化艺术的执着。
二 茶馆模式
在郝哥的记忆里,地处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在其拔地而起之前,曾有一家以曾国藩的“湘军府”为名号的茶馆令他印象深刻。据说茶馆老板是安徽籍人士;茶馆的空间格局与家具、饰品陈设极具文化品位与艺术底蕴;虽已时过境迁,但至今仍是他茶文化记忆中的丰碑。
在铭钊先生看来,当今中国的茶馆(茶楼)不外乎三种经营模式:其一,川派模式,产品以茉莉花著称;相对平民化、大众化的消费;充分体现了川渝地区闲适、安逸的市井文化特色;此种经营模式具有传统文化的历史沉积色彩,十分质朴、优秀,也极具生命力。
其二,吴越模式,集中体现在杭州这座素有“天堂“美誉的城市,其经营特点是“连茶带餐”,不仅有茶饮,还提供自助餐服务;表面上看,是服务范畴有所延伸、扩展,满足了消费者的餐饮需求,但究竟是“茶为主餐为辅”还是“餐为主茶为辅”,定位并不清晰。完全不同于港式茶餐厅那种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精确定位,那种快餐文化的经营模式。如此不伦不类的做法,初衷是“茶餐并举、双管齐下”,实际则是“餐未举却反伤茶”;其结果必然是“一哄而上”地兴起,“来得快也去的快”,步步走向消亡最终退出市场。
其三,粤式早茶,茶饮与餐点俱全,尤其以名目繁多、丰富多彩的点心著称。粤式早茶集中体现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域,包括港澳地区;通常人们会以“请你喝早茶”的口头禅来体现“食在广州”之美食文化的“冰山一角”,但笔者以为,将“喝”改为“吃早茶”恐怕更为确切。中国的美食文化享誉全球,笔者曾问过不少国外友人,“哪道中国菜令你印象深刻?”竟有不少老外食客异口同声地推崇“(粤式)早茶”;有此可见,“早茶”不仅在中华大地、华人世界里有口皆碑,更有“畅销无国界”的大趋势;具有中西合璧之饮食文化传播的坚实根基。“早茶”的另一个生命力表现在于她早已突破了“晨早”的时空概念,由“早茶”延续到了“午茶”;再由“午茶”穿越时空,顺延到“夜宵(晚茶)”。这恐怕不仅是经济活跃的生动写照,,也是人们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地捕捉商机的现实需;更是人们对于“快节奏”、“慢生活”多元化选择与需求复合在茶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
三 关于“五香”境界
所谓“五香”,既是对茶馆经营之道的理解,也是茶文化理想境界的理性探索与审美取向。“茶香”为“五香”之首,从业者必须找寻到“好茶”的发源地及其相应的文化本真。才有可能与茶客分享到货真价实、品位纯正的上乘茶饮美味;无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还是普洱、龙井;都必须以安全、健康为基础,在注重茶叶品质的同时,更要明白“茶以水载”的道理。注重水的品质,不仅仅停留在“泡茶需好水”层面,此外,还得从源头抓起,从改善浇灌茶园、茶树饮水的水质做起,并将有关水质的知情权完整无缺地交给茶客,交给消费者。茶文化的道具,即各类茶品相对应的茶具都该十分考究而正宗;茶艺表演及其茶文化在茶室空间的展示;历史传承、茶道、茶文化传播之类,业者都得心生敬畏地一一做功课。
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书香”无疑是茶室空间的一种境界。“有书”是茶楼茶室有无“文气”的基准条件,这意味着,茶室里应有适宜收纳图书,珍藏好书的空间;有吸引读书人、文化人的磁性与凝聚力;有容得下、留得住“书虫”的舒适空间。沁和会馆的确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空间”。
“花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植物之美。沁和会馆与湖南省兰花协会联手“引兰入室”,在馆内开展每年一度的全省兰花评奖;邀请著名兰花专家、全国唯一的兰花“金奖专业户”刘内安先生开设“兰花赏析”专题讲座。沁和的室内空间也随处可见吊兰、盆景及各类室内花卉、植物盆栽,实现了室内环境美化,移步即景的理想。
用“名人墨客”字画、书法艺术作品装点会馆,有效提升了沁和的艺术品味与文化附加值。不少书法学会选择沁和会馆开展学术交流、主办主题笔会,使得会馆的“墨香”更加浓郁而力透纸背。
“熏香”高雅脱俗、文气十足,且与宗教文化息息相关。熏香既有植物类的檀香、沉香;亦有动物类的麝香;在文人雅士、权高位重的上流社会和成功人士中颇有市场。熏香的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的意境,促使人们安静下来,由神安气定进入一种“心净、心诚”的境界,这对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当下社会大气候,不无积极意义。循循善诱地引导人们的善行义举,有助于发掘和发散从善如流的正能量。
扫一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