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家具工业信息中心
  • 电话:021-56131287
  • 承办: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红木艺术家具俱乐部
首页> 风格流派> 谈几种明代家具的形成

谈几种明代家具的形成

2007-08-08 作者:王世襄 浏览:1765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摘要

明代家具所继承的主要是宋代家具(包括辽、金、元),并且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任何一门艺术,到了某一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灿烂光辉,因而被称为黄金时代,都是从它的前一时期的成就继承、发展而来的。被推崇为中国古代家具顶峰的明至清前期家具当然也不例外。它所继承的主要是宋代家具(包括辽、金、元),并且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在拙著的《明式家具研究》第六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家具的造型,尤其是常见品种的基本形式,往往延续数百年无显著变化。例如夹头榫条案,灯挂椅或扶手椅,宋代已基本定型,而直到今天,有些工匠还在如法制造。”我所说的基本定型和无显著变化,当然不等于说完全定型和无细微的变化。我们只有持比较慎重的态度――即使在明代家具中发现了某些前所未有的细微变化,也不宜贸然地肯定它们是明代的新发展。因为我们现有的明以前的家具形象知识,主要得自传世的图画和雕塑,所反映的很不完全。实物更为稀少,只不过是当时家具的一鳞片爪而已。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某一品种或某一形式乃至某一构件,在明代家具中大量出现,而在明以前的形象资料中并未见到,或只看到略有几分相似的前身。那末我们说这一品种,这一形式或构件形成于明代,或不致于有大误。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某种家具形式在宋代曾大量出现,到明代却发生了变化。其中某一部分被简略掉而不再出现了,另一部分则被继承,而且有较大的发展。我们把上述变化的时代定在宋、明之间,其完成、定型则在明代,或许不会引起太多的异议。

还有同一品种的同一形式,在宋代有几种不同的做法,骤然看去,似乎差异不大,经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有不合理与合理、原始与先进的分别。到了明代,绝大多数的实物都采用了合理而先进的做法。因此我们说这一形式的最终定型是在明代,似乎也是讲得通的。

下面将围绕上述的几种情况,举一些画例和实物来说明几种家具是如何形成于明代的。

明四开光坐墩
明四开光坐墩

一、开光坐墩

明代有制作得十分精美的开光式坐墩,开光或四或五,实例如紫檀制四开光的一具。它的造型渊源于宋代流行的藤墩。

宋代藤墩的做法是先把藤条弯成五个椭圆形的圈,用藤蔑(miè)把它们连缀在一起,再和上下的墩面及底圈缠扎成器。

宋代已有仿藤墩的漆木制坐墩,如苏汉臣《秋庭婴戏图》 中所见。北京西郊辽墓壁画则可看到用粗木仿制的一具。不过前者因木胎不外露,故可以用栽榫或铁钉来连结,贴麻糊布来加固,故对榫卯工艺的要求不高。后者制作粗陋,看不到有谨严、精密的桦卯结构,故只有用珍贵的硬木来制作,匠师才能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明紫檀坐墩足以使人赞叹,它四根立材两端用近似插榫的做法和上下的牙子相交,并留出榫子和墩面及墩底的边框构合。严密整洁,予人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我们意识到以木仿藤的成功设计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研究、实践的过程的话,那末即使类似的硬木坐墩也曾在宋代出现,恐也未必能达到如此成熟的境地。这具坐墩可视为明代木工用高度的硬木工艺成就,成功地摹拟了藤制家具的范例。

宋西园雅集图中的扶手椅
宋西园雅集图中的扶手椅

二、玫瑰椅

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与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追溯其源,是吸取了宋代流行的一种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扶手椅并加以改进而成的。

南宋十八学士图中的扶手椅
南宋十八学士图中的扶手椅

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椅子在宋画中一再出现,举例如《 西园雅集图》 中苏轼等四人三面围着一具壶门大案坐的都是此种椅子,无脚踏,结构简练,可视为此种宋椅的基本形式。南宋《会昌九老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屏风前有此种椅子三把,似乎是用斑竹制成的。南宋张训礼《 围炉博古图》 中一具有脚踏,可从背面看到此椅的形象。描绘得最为精细的是《十八学士图》两轴中所见,而尤以第二轴的一具造型最为复杂。不仅有脚踏,而且扶手向前延伸,尽端有立材与脚踏相连。不难想象,这样的椅子搬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例,只须把两侧的扶手降低一些,其大貌就很像明代广泛流行的玫瑰椅。为了轻便适用,小型的椅子不需要有脚踏,而扶手的下降,更是合理的改进,免得把坐者的两肘架得过高以致感到不舒适。


三、炕桌

炕桌是明代家具中最常见的品种之一 ,到今天还有较多的实物传世,用南方珍贵木材制成的为数不少,形式雕饰,亦多变化。不过我们查阅宋元绘画,在描写中原或南方景物的作品中竟难看到它的形象。有几分像炕桌,似是而非的有宋人《宫沼纳凉图》妇人背倚的一具。尺寸高,用料细,与其说它是炕桌,不如说酒桌(如《 韩熙载夜宴图》 中所见)被搬上了壼门床。又如元刘贯道《销夏图》(美国奈尔逊美术馆藏)画入屏风放在壼门床上的一具,造型如台座,上置笔砚,功能近似都承盘,也很难说它是炕桌。

宋文姬归汉图中的矮桌
宋文姬归汉图中的矮桌

我们如转向描绘游牧民族生活的绘画及辽代壁画,都时常有矮桌出现。它们制作简单,多放在地下,有的显然在户外。用途则颇为一致,陈置食具及饮食。名迹如胡瑰《 卓歇图》 及宋人《 文姬归汉图》(美国波斯顿美术馆藏)中所见。壁画如辽宁昭乌达敖汉旗康营子辽墓的《侍奉图》,跽坐一人前有矮桌,上置壶、碗等器。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的《宴饮图》,两桌前后排列,前桌置炊具,后桌列食物多种,主人跽(jì)坐其后。

自古以来,北方家庭卧具以炕为主。名曰“炕桌”,已经说明了它的用途。不过将它移到地下,围坐就食,也是北方家庭的习惯。正因如此,炕桌又有“饭桌”之称。炕桌既是北方家具,又常用于饮膳,其前身应当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矮桌。

或许有人问,设如所云,何以明式炕桌的精美多姿,和古代矮桌的简单原始相去如此悬殊,且数百年间又看不到其演变的过程?个人的体会是炕桌虽多用于北方,考究的却生产于江南地区,大量硬木制品可以为证。因此,其工艺是随着其他家具品种的发展而发展的。尤其是炕桌的体形和榻及床的下部基本相同,只有大小之异。因此它们的形式制作是相通的,几乎有什么样的床榻下部就有什么样的炕桌,故其日趋成熟的时代也和其他明式家具一样约在明代中叶。

四、闷户厨

闷户厨兼有承置、储藏两种功能,以抽屉下设有“闷仓”(比较隐蔽的存放物品空间)而得名,一具、两具、三具抽屉的都属常见形式。两屉的又名“联二厨”,三屉的又名“联三厨”。

明代闷户厨曾有大量流传在北方,多为黄花梨制。在苏州地区曾见到木制的闷户厨,多数只有一具抽屉。有的虽具闷户厨外形,但抽屉下并无闷仓。

传宋龚开钟进士移居图局部
传宋龚开钟进士移居图局部

在宋、元的家具形象资料中尚未发现闷户厨而只看到和它有几分相似的家具。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画中的一例,两具抽屉下虽无闷仓,但正、侧面都设帐子。如果在这帐子上加立墙,并打槽装板.就和明代闷户厨无异了。另一画例见于传为宋龚开作的《钟进士移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笔墨与美国福履尔美术馆所藏龚开《中山出游图卷》不同,可能为元人所作)。两鬼穿杠,肩荷而行,抽屉下虽无闷仓,但设长权多条,与四足及足间的横枨结合。它比上例更接近了闷户厨一步。约建于西夏中晚期(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的宁夏贺兰县拜寺口西塔,塔刹穹内发现雕花木桌,造型和闷户厨颇相似,只安装抽屉的部位均为绦(tāo)环板。明代流行的闷户厨应从上述几种家具发展而来,它比高桌凳椅等北宋时已基本定型的家具显然更晚得多。

五、官皮箱

官皮箱是明代家具又一常见品种,其基本形式是顶上开盖,下有平屉,两扇门,门后有抽屉,分列三层,底有台座。

由于“官皮”二字费解,前人对它的用途说法不一。再加上明代宫廷有漆木制者,采用考究的髹饰做法,如剔红、雕填、百宝嵌等,造型大同小异,有的只有抽屉,不设平屉,似乎只宜存放小件文玩及图章等,故使人困惑,未能断定其用途。不过传世实物既如此之多,只能是家庭用具而不像是官方衙署中物。其花纹雕饰又多为吉祥图案,且往往与婚嫁有关,如喜上梅梢,麒麟送子等,故可信为陪嫁妆奁(lián),乃妇女用具。盖下平屉适宜存放铜镜、油缸、粉盒等,下面抽屉可放梳蓖、簪、钗等。

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镜箱
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镜箱

近年在江苏武进县村南南宋墓中发现镜箱,为上面的看法提供了证据。它也是顶上开盖(图中不见盖因拍照时正在修理,故未能摄入),下有平屉,屉内有可以支起并放下的铜镜支架,证明了它的用途。平屉下设抽屉两具。和官皮箱相比,主要只缺少两扇门而已。官皮箱门上的子口,与盖扣合后可以加锁,对抽屉内存放的细软起防盗作用。这一增设,当然是合理的。

南宋镜箱的发现说明官皮箱的确切用途,并使我们看到了如何从宋代比较简单的奁具发展到明代的更为完善适用的官皮箱。


明黄花梨高面盆架
明黄花梨高面盆架

六、高面盆架

明代家具中,面盆架有高、矮两种。高者多为六足,前四足短,后两足向上延伸。稍上两足间设横板以备放胰子(肥皂), 再上为有雕饰的“中牌子”,最上横材为“搭脑”,可以搭手巾,实际上就是手巾架,实例如图所示。

据宋代家具形象资料,面盆架和手巾架是分开的两件家具。年代为元符二年( 1099 年)的河南白沙一号宋墓,后室西南壁壁画,绘一具三弯腿的矮面盆架,架上置蓝色白边的面盆。此后又有褚色巾架,上搭蓝色巾,巾面织方胜纹。

明代依然保留着矮面盆架这一品种,而高面盆架则把巾架合并到一起而成为一件家具。这当然是一个合理的发展。看来正是由于高面盆架的日益流行而巾架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小,即使不致于绝迹,也会大量减小。迄今尚未找到明代的巾架,原因可能在此。

七、矮老与卡子花

在明代家具中有两个不断出现的构件——矮老与卡子花。矮老就是短柱,卡子花就是装饰化了的矮老,镂刻成圆、方、双套环、方胜、卷草、云头等多种式样。它们多用在家具边框与枨子之间,起着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

北京房山岳各庄辽塔地宫中发现的供桌
北京房山岳各庄辽塔地宫中发现的供桌

矮老的形象在宋画中未能发现,而在辽金墓壁画所绘桌案上时有发现。如山西大同卧虎湾一号辽墓(约1110 年)及辽宁朝阳金墓(l184 年)两处壁画。而在宣化一带古墓壁画中更屡见不鲜。如下八里辽、金3 号墓画在东壁上的一幅。最近又有新的发现,不是壁画而是实物,不仅是矮老,而且有卡子花,那就是1990年7月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清理完毕,从辽乾统十年(1110年)建造的房山岳各庄塔塔基地宫中取出的一张供桌。它长方形(55*41高35.5 厘米),无束腰,圆材,四面设双枨。在正面的桌面下,枨子上,用两组双矮老将空间分隔成三个空当,每个空当内安一个圆形的透雕四瓣花纹的卡子花。每组矮老之间的窄长空隙还安一个花瓶式的装饰。极为巧合的是塔的年代恰好和卧虎湾辽墓相同,连一年都不差。

据古代有关矮老和卡子花的形象资料,我们有以下的认识:如果说达到最高水平的明代硬木家具其生产中心在苏州地区,所以理所当然的会汲取很多南宋的木工手法。但就矮老和卡子花而言(二者都是自明以来苏州地区木工惯用的构件),却是汲取了北方的制作。明代家具从全国各地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应当是它能高跻传统家具顶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罗汉床

北京匠师称三面有围子的床曰“罗汉床”。围子据其扇数有三屏风、五屏风、七屏风等称。做法有独板、装板、浮雕、透雕等多种。床身有直足、马蹄足,胶腿彭牙、三弯腿等多样,但几乎全部都是四足,有托泥的极为罕见。

宋维摩图中的床
宋维摩图中的床

从研究家具制作及演变的角度来看,宋人《维摩图》 是一幅很重要的绘画。古代画家很少将家具的细部刻划得如此仔细精到。他使我们看到床围子的制作是攒框装板做。边框素混面起双阳线,边框内子框起脊纹和边框的一条阳线交圈。边框转角处委角。子框和边框用大格肩榫相交。框内的装板一律用浅色的瘿木,取得不同木材色泽对比和天然活泼纹理与谨严精密的木工对比的脱俗、耐看的效果。这些做法我们都可以在明代家具中看到,故感到亲切而熟悉,足以说明明代家具如何继承了宋代家具的造型、结构和线脚,包括选料和配料。
不过《 维摩图》 中的床身却与明代的罗汉床大不相同,我们还举不出一件采用台座式造型的明代壸门床。我们不妨说明代家具继承并发展了床的上部而简化了其下部。我们有可能在传世实物中发现一件明制罗汉床其围子近似《维摩图》 中所见,但其床身将是四足的,而不会是台座式平列壸门的。明代对宋代家具既有继承,也有简化和摒弃。


在这里不妨同时指出宋代的桌案有不少是台座式平列壸门的。这种造型明代已经不用了。就是宋代高桌常有的托泥,到明代也大为减少。从这点来说,明代家具的造型和结构,比起宋代来是简化了而不是更加复杂了。


九、夹头榫案

夹头榫是案形结体最常用的一种结构,也是非常合理的一种结构。它的做法是四足上端开口,嵌夹一条横木,即所谓“牙条”。在嵌夹的地方,牙条上边做出牙头,藉以加长腿足与牙条的嵌夹面,使腿足更加稳定,不易摇晃。为了便于就案工作,案面下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故正面牙条下不设枨子,只侧面设枨子一根或两根。这是明代夹头榫案最常见的做法,很少有例外。

宋瑶台步月图中的夹头榫案
宋瑶台步月图中的夹头榫案

如果我们看一看宋画中的案,会发现很多不是按上述的做法制成的,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不同的做法,至明代才统一定型,合理、先进的做法取代了各种不合理、原始的做法。

宋代夹头榫案的做法大概有四种:

第一种是四足上端只能看到有小小的牙头,案正面无枨子,侧面有单枨或双枨。画例如南宋陆信忠《罗汉像》中的一具黑色案和宋人《瑶台步月图》 中的一具)。由于牙头小,案足只有侧面安枨子连结,故此种做法肯定会摇晃不稳。

宋槐阴销夏图中的夹头榫案
宋槐阴销夏图中的夹头榫案

第二种是四足上端嵌夹牙头,案正面有单枨,侧面有单怅或双枨。画例如宋人《槐阴销夏图》、宋画像砖《 妇女斫鲙图》中所见。实物则有河北鉅鹿北宋故城出土的木案。此案虽只有腿足上端的里侧有牙头,但尺寸很长.几乎将要连接成一根通长的牙条。正面安枨子主要在矫正第一种做法摇晃不稳的缺憾,但又出现了新的缺憾,那就是正面枨子妨碍使用者就案子进行工作。

宋蕉阴击球图中的夹头榫案
宋蕉阴击球图中的夹头榫案

第三种是四面设枨子有如第二种,故妨碍就案工作的缺憾依然存在。但腿足上端的两个牙头已经连接成一根通长的牙条。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因为通长的牙条能把两足从正面有机地连结起来,增加了案子的稳定性。同时也只有有了通长的牙条才有可能去掉迎面的枨子,解决妨碍就案子进行工作的问题。画例如李篙《观灯飞》、宋人《蕉阴击球图》中的案子。

第四种是正面通长牙条,无枨子,侧面权枨。画例如《 孟母教子图》 (图三七)、《村童闹学图》(图三八)中的案子。这种做法既能防止摇晃不稳,又不妨碍使用者就案工作,因此比以上三种都来得合理、先进,也正是明代夹头榫案普遍采用的做法。宋代的通长牙条都很窄,牙头也很小,到明代牙条用料加宽,牙头中部下垂,目的就在增加和腿足的嵌夹面,使桌案更加稳定坚露.夹头榫结构也日趋完善合理,终于定型。

宋村童闹学图中的夹头榫案
宋村童闹学图中的夹头榫案

以上只就历年涉猎所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正如前述,由于古代家具的形象资料所见甚少,故难免有误。一旦发现新材抖,会立即把已有的看法否定,推翻。笔者渴望有新材料发现,更希望得到究心此道的诸公匡误正谬,使本人的认识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




扫一扫有惊喜!

  • 上海海上传奇红木馆
  • 上海森雍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太仓市永和艺术品雕刻厂
  • 上海艺雕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老周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强艺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毅晟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艺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艺尊轩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玉山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仓艺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万新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雅典娜公司(海上蒋家)
  • 上海航管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锦翔工艺家具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