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中的“两化”之谈(二)
2017-08-24 作者:张天星 浏览:2665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摘要
2、 新中式中的大众化
任何设计均存“两化”问题,即大众化与小众化,大众化在新中式文化中处于普及地位,故跟风随势是其的外在表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众之主观群体对美的理解与实现美之工具的特性。预想实现新中式的大众化,三种方式可成为新中式普及的途径,即元素的形式化、工艺的转化与工艺的简化。
2.1 新中式中大众化存在的条件
任何存在均有条件性,新中式中的大众化亦不例外,其之存在在于两点的绝对,即大众阶层对美的理解与实现美之工具的特性。
2.1.1 对美的理解
新中式作为中国文化在当下的表现,其内承载着中国造物之美,但由于经济基础与文化素养之别,大众阶层对美之理解必然与小众阶层有别,其之美是基于“形式轮廓”的一种直接反应,在“形式轮廓”方面,其是大众阶层形成与自身认知相呼应之联想的关键;在直接反应方面,其是大众之主观群体的一种感性反应,其与升华至理性层面的间接反应迥然有异。对于新中式家具设计而言,其内之大众化囊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基于传统行业背景的新中式与基于现代行业背景的新中式,在前者方面,由于传统家具行业的善以明清为参照,故无论是在轮廓,还是在物象纹饰方面,其对于新中式的诠释大部分隶属改良或嫁接古典之作,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大众阶层对新中式设计的直接反应多表现为对传统之吉祥寓意的留恋,诸如喜上眉梢、大吉大利、多子多福、喜结连理、鸳鸯戏水、多福多寿、福在眼前、吉祥如意等等;在后者方面,由于主观群体多受西方之美学理念的影响,故点、线与面之于感官的感受是此阶层之大众对新中式的直接反应,诸如平面、曲面、直线、非直线、一点、二点与多点等为主观群体带来的感性联想。
综上可见,在大众阶层,无论是基于传统家具行业的大众阶层,还是基于现代家具行业的大众阶层,其对于新中式的美之联想是感性的,且是基于形式轮廓为基础的直接感性反应。
2.1.2 实现美之工具的特性
美的实现需要外物的助益,在新中式的制作或生产中,其离不开工具或机械,对于数量比例大的大众阶层而言,实现其内之美的工具必然具有与众不同之处,否则难以实现“量大”、“价合理”之需求。众所周知,当代之大众化离不开工业生产,纵观新中式在发展中的表现,其在生命周期的尽头出现了“同质化”之倾向,那么在此种情况下,所出新中式的工具必然身具特性。首先,工具具有规范性,在上述的内容中,笔者已提及大众阶层对新中式的需求具有量大之倾向,预想满足之,需将形制、结构、线条与物象纹饰调整为适应机械生产之式,既适应机械的标准性与规范性。
在实现大众阶层之需的时候,除了工具的规范性,还有“规律性”的参与,规律是赋予工具之规范性的核心。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之生命周期的初期与中期,由于大众之审美处于新鲜期,故此时的规律具有“类型式”之特点,但在生命周期的后期,由于主观群体之审美出现了疲劳,因此,此时之规律则从“类型式”走向了“定型式”,产品的同质化即为定型的外化,由此可知,规律与工具的规范性唇齿相依。
综上可见,大众化离不开具有规范性的工具,更离不开赋予工具之规范性的规律。
2.2 大众的途径
对于新中式的大众化,笔者将提出三种方式予以实现,即元素的形式化、工艺的简化与工艺的转化。
2.2.1 元素的形式化
元素的形式化是针对现代家具行业而言的,由于缺乏经验的积累,且所用之工具的特性,均是走向元素形式之路的决定性条件,诸如采用后现代之设计方式,将传统元素解构后重新组合以达新旧并存之目的,但此种解构与组合是基于西方工业设计方法的组合(组合变换法、差异变换与等量代换等),如将榫卯形式化为表面装饰(如从修复功能变为表面装饰的银锭榫)、将结构性装饰部件予以纯装饰化、将线脚予以形式化等。
2.2.2 工艺的简化
工艺的简化是将原有工艺进行简化的过程,其与工艺的转化不同,工艺的简化是利用简单的步骤对原工艺加以模仿,在中国文化回归的路上,其之做法实为必要,对于新中式而言,其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无论是基于传统行业背景的新中式,还是拥有现代家具背景的新中式,均存在简化工艺之法。新中式在工艺的简化方面可归结为两类,即“工”之简化与“美”之简化,之于工之简化而言,其是将制作过程加以简化的简化之法,预想将制作过程加以简化,其需对工具与技法做出简化;之于美之简化而言,其是将设计过程加以简化的简化之法,在此过程中,最佳途径便是将殊相化的审美变为共相化。
新中式之特点在于新与中式的结合,既然是中式,必将带有其之影子,那么对于古之中式的探究,则为新之基础,工艺的简化并非无根据之简化,其之基础是“原有工艺”,预想达到有根之简化的目的,对原有工艺的熟知即为关键。
2.2.3 工艺的转化
除了元素的形式化与工艺的简化外,还要工艺的转化的存在,该种大众化的方式与前两种不同,其是用其他方式达到模仿某种工艺的目的,纵观古今,此种情况比比皆是,以剔红与堆红为例,剔红者作为漆雕之一,其需历经数道漆之髹刷达至一定厚度,而后在进行剔刻纹饰物象之步骤,话语虽简,但步骤确为繁复,无论是嘉兴派漆雕,还是云南派漆雕,均无例外,对于如此之艺术,恐无法满足大众化在量与周期方面之需求,故利用工艺转化达到模仿之目的,随即出现,即堆红,其之实现方式有二,即木胎雕刻者与冻子胎为之者,无论是哪种效仿方式,均可达大众化之目的。
古代尚且如此,当代亦不例外,只是在工业化实现之处,人们错将手工艺与手工劳动加以混淆,故认为具有创造性手工艺已为机械所替代,但正值中国文化回归之际,主观群体在工艺之转化方面出现了局限性,即无法如古人般完成效仿小众之美,此种情况的出现,即为忽略手工艺之重要性的结果。
综上可见,工艺的转化与工艺的简化一样,均需对所要转化与简化之原有工艺进行探究,而后才能实现工艺的转化或简化。
【作者:张天星 】
扫一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