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腾飞代表作“中华第一柜”聚焦中华三千年帝王最关心大事,目前评估价值2个亿
2017-12-28 作者: 浏览:2765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摘要
你知道中国历代帝王最喜欢什么吗?
有人会以为他们最喜欢打仗——秦始皇征战杀伐,终致“六王毕四海一”。
有人会以为他们最喜欢美色——吴王迷恋西施,唐明皇醉心贵妃,不爱江山爱美人之类。
还有人以为他们偏于个人爱好疏于朝政——宋微宗钟情书画,自创“瘦金体”留千古墨宝;明熹宗喜欢木工,夜以继日打制家具——呵呵,这无疑是位跑偏型帝王。
其实在漫长中华历史长河中,他们都非主流。真正占据历史主流的是敬业型帝王,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垂范天下:西周文、武,汉代文、景,唐太宗,金世宗,明仁宗,清代康、雍、乾等,他们的共性都非常重视耕读传家、男耕女织,有浓厚的“劝课农桑”政治情结,这才有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耕织图册》正是这一主流文化留下的历史记录和文献证据。
·
▲《雍正耕织图册》部分画面(全套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而今,中华文明这一优秀传统又被享誉业界的吴腾飞大师通过全新的家具木雕艺术,记录在堪称鸿篇巨制的代表作《中华耕织世纪大柜》(“中华第一柜”)之上。
▲吴腾飞代表作《中华耕织世纪大柜》(“中华第一柜”)
“中华第一柜”第一大亮点:
——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艺术再现
·
正因如此,该柜问世当年即申报了三项世界吉尼斯纪录:于红木家具类别中独享”最长—最宽—寓意最广“三最。
▲《中华耕织世纪大柜》侧视图及其侧面精美的雕刻
▲吴腾飞先生的水墨作品。在他眼中,传统书画和家具、
木雕作品均可视为“道”的载体
亮点之二: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木工技艺和木雕艺术集大成之作
据吴腾飞先生介绍,“中华第一柜” 以老挝大红酸枝和大叶紫檀(卢氏黑黄檀)为主要材质,耗时六年零一个月。即使是业内人士,没有亲身做过,也难解其中艰辛。
在《雍正耕织图册》创作年代,清宫绘画受到来自欧洲的御用画家影响,引入了焦点透视、解剖学等西方绘画技法,通过光线明暗处理,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气象。怎样通过木雕作品再现绘画原作的风物与景致?这给传统的中国木雕提出了一定挑战。
作为优秀的设计师,吴腾飞深谙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家具,在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设计语汇,他从中撷取了至高级别的设计礼节元素——皇族歇山顶、佛门须弥座等,来突出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主流文化,还原男耕女织的田园纯朴景象。
▲《中华耕织世纪大柜》在结构布局中运用至高级别的设计礼节元素
——皇族歇山顶、佛门须弥座,突出弘扬传统主流文化
柜体居中部分以唐寅的一幅山水画作为中轴,镌刻作序,向两边绵延出一幅幅耕织画面以之形成对称。柜背部雕以48幅节气图,与正面描绘的48幅耕织图形成对应关系。左右两侧一对祈福辟邪的“事事如意”神鼓,蕴含了渴盼幸福吉祥的传统文化寓意。
“中华第一柜”自诞生起赢得赞誉连连
《中华耕织世纪大柜》诞生于著名的“木雕之乡”“百工之乡”浙江东阳,在雕刻技法上,融汇了深雕、浅浮雕、镂空雕、立体雕刻等多种技艺手法,充分运用有着1300多年传承史的“东阳木雕”浅浮雕特长,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共事桑麻的场面显得多姿多彩,栩栩如生。这样的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对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农耕生活的代入感,既充实了现代人回望华夏历史文明的切身感受,又丰富了作品整体上给予观赏者的审美体验。
著名古典家具研究专家濮安国认为,家具雕刻的关键一在于设计思想,二在于制作技巧。“中华第一柜”在设计思想上是意蕴深厚的“载道”之作;同时,吴腾飞作为一位日臻成熟的设计大师,很明白要想真实再现绘画艺术,需要在家具雕刻设计上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力。他对雕刻过程中的空间布局、凹凸光影效果、层次叠加和透视关系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家具雕刻二度创作,传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具象艺术美感。
故宫博物馆原科技部主任、著名器物学家曹静楼先生曾多次观赏“中华第一柜”,他认为该作品对传统农耕文化表述得非常完美。“从历史政治角度看,《雍正耕织图册》目的是为劝导天下老百姓重视农耕。男耕女织、耕读传家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更重要的是,当时统治者并非借此作表面文章,而是真正的身体力行,雍正当朝时,每年开春时节,都要在北京颐和园西侧的农田里举行声势浩大的籍田礼和迎春活动。‘籍田’既是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也表达了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迎春则是在立春那天,天子率文武大臣到城郊举行迎春祭祀。仪式结束后,天子还要赏赐大臣,并颁布加强农业生产的‘红头文件’。”
从这个意义上,吴腾飞的“中华第一柜”作为中国当下家具木雕领域的鸿篇巨制,既是一件“国家级”的作品,又是一件收藏级别的“大制作”。据有关方面评估,该柜目前收藏价值在2亿以上。
(详细内容见《中国文化报》相关报道。文中部分图片由吴腾飞艺术馆提供,谨致谢意!)
【来源:雅舍美父邸 编辑: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扫一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