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3)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神操作,大吉大利
2018-04-11 作者: 浏览:3796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摘要
中国园林(3)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风景建设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人为加工只是对自然的因顺、疏理,以使人们能充分享受自然之美,而绝不能用人造之物来破坏自然景观。这和园林以人工造景为主是有根本区别的。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智慧和诗意的古人是怎样将这万水倾入囊中,千山收于尺幅!
各类风景建设因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和手法:
一、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是对理景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概括。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因"的成功与否在于巧妙应顺地形地貌,恰当利用原有景物,使之有充分显示其特性与本质美的机会。
这就需要对景区内的各种要素(包括水体、山石、植物、文化遗存等)进行深人考察,了解整个环境的特征。再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人为的治理,这样的理景不致作出扭曲风景本质美的盲目诠释和单纯为追求功能目的与某种低格调效应而破坏整个环境气氛。
在这方面,江南传统理景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值得借鉴之处很多,绍兴东湖、柯岩等是其中最杰出的例子。扬州瘦西湖也因巧妙利用旧城河建成风景名胜区而形成其为"瘦"的特殊风貌。至于"因"城邑治水之功,加以美化,使之成为市民就近游憩之所,更是十分成功的办法,杭州西湖是其最精彩的例子。
可见,"因"是各种理景的第一要义。
所谓"借",即是借景。这和园林借景含义相同,但因处于自然景观环境,因此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条件比园林环境更优越,效果也更好。"巧于因借"的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大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所以,"因"做得好,"天"也能保全得好。至于"逸人",就是减省人力物力,如城邑治水理景、开石采石理景,是在完成某项工程后适当进行加工,既省人力又省物力,无疑是最好的"逸人"办法。
二、旷奥兼用
柳宗元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永州龙兴寺东丘记》)。这是对自然景观特性的高度概括,确实,自然界无论何种风景,不外是"旷"与"奥"两类。"旷"的景色能给人以豪迈奔放、悠然遐想的感触。获得这种效果的办法就是创造"极目千里"的条件:一曰开敞;二曰登高;"奥"的景色给人以深邃奥秘、变化莫测的感觉,可使人产生寻幽探奇的兴趣。达到"奥"的办法主要是围合、阻挡与曲折,使景观富于层次与深度,而绝然排斥一览无余的出现。"旷"与"奥"又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统一对立面,没有旷也就无所谓奥,没有奥也就无所谓旷,两者不可缺一。当然,对某个单一的空间环境而言,可以以旷为其特色,或以奥为其特色,但对整个风景区而言,则必然有旷有奥,旷奥兼用。但是在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理景中,无法人为改变山水空间的状态和次序,因此,把"旷"与"奥"艺术地组织起来的办法只能利用游线。游线所经应力求做到旷奥相间,意境各异,曲折多致,引人人胜,从而充分发掘风景资源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游观效用。
三、塑造意境
风景的所谓意境,即是参与的人通过视听等知觉接受到景物环境所给予的实在感受和抽象意念,从而唤起联想,进入了审美的更高层次,成为"意域之景"、"景外之情"。塑造意境,是受中国特有美学思想指导而产生的艺术手法之一。但风景的塑造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因为风景有一个不同其他艺术的显著特征:不依赖于人力的空间"规模"。一定的规模决定了风景是进入内部观察、体验,而非外部的观照。因此,理景的塑造意境,即在于通过对景物环境的处理,将参与者从经验和文化背景中"唤起"联想,从而"神与物游",获得游赏风景的愉悦感。
中国古代风景点中常见的几种意境塑造手法是:
(1)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
佛家追求空寂、超脱,其手法有三:一曰标。即标志出与世俗不同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营造出一种远离市廛,没有喧闹,只有钟声梵呗和香烟缭绕,还有高出云表的塔、崇高华丽的殿、庄严辉煌的佛像金身。所见所闻和世俗环境是一种强烈对比,从而使信徒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感染。这种利用环境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标出佛与人的不同,是宗教建筑的一大创造。二曰藏。"深山藏古寺",寺庙为了创造与世不同的幽静气氛,往往建于深山密林之中。这种"藏"主要是靠路径的引导,使人在一定范围、一定角度感觉不到寺庙主体的所在,直到某一时刻突然看到了高塔崇殿。三曰隔。就是"隔红尘"。佛徒得依靠人间供应,又要清静出世,二者的矛盾只有用"隔"来解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庭院是"隔"的最好办法,所以寺庙历来
就用院落来组成。
(2)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登高远眺理景与城邑治水理景都能展现开阔、辽远的场面,形成"旷如"之景,引起人们豪迈奔放的联想。所以范仲淹登岳阳楼而产生"去国怀乡,忧诌畏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思绪,进而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千古名句。可见,这种"旷"之境界,对人的思想能起到一种净化作用,甚至是升华作用。
(3)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江南邑郊风景中,有大量的题记、碑刻和摩崖石刻。这些文字,用墨不多,却对风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从而使风景富有内涵与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境。例如扬州蜀岗平山堂有联一曰:"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既点醒了于此游赏的意趣,又使人联想起欧阳修当年于此建堂观景、对酒赋诗之情景。在各地风景中,几乎每一景观处,都有因时、因地而点景的这类"题咏",若"不见只字,游者顿觉有所失"(童离《江南园林志》)。
【来源:大筑建筑学社 编辑: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扫一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