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家具工业信息中心
  • 电话:021-56131287
  • 承办: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红木艺术家具俱乐部
首页> 制作工艺> 24层象牙套球的制作方法至今还是谜

24层象牙套球的制作方法至今还是谜

2018-05-20 作者: 浏览:3743 来源:凤凰资讯

摘要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象牙雕刻中最令鉴赏者惊叹的一件作品。然而,它的制作工艺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象牙雕刻中最令鉴赏者惊叹的一件作品。很难相信这仅是一具象牙所雕刻出来的,即使从表面来看,一个球体雕刻到这样的程度也需要相当的坚持。这已经超出皇帝权力的要求范围,展现了工匠向极限挑战的气魄。从外观看是一个球体,但是其中有二十层的球,而且每一层都可以转动。上面雕刻 了细密的人物、花草、动物等,让看得津津有味。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里面有二十层 每一层都可以转动

我二十几岁时到中国留学,印象最深刻的就 街角印章店的象牙印章。一开始是想刻一枚玛瑙印章,走进一家印章店里,老板娘特别对我说:“最近因为国际条约规定,不能再进口,这么好的象牙很难拿到的。”我已经不记得价钱了,好像有点贵,至少要几千日元吧。这枚象牙印章现在就放在我的桌上,专门用于签约用印的重要时刻。保险公司的人看到这枚印章多半会说:“这个印签好特别!“虽然知道对方可能是客套话,但是这样的赞美还是令人开心。从使用象牙印章的亲身体验来说,象牙的魅力除了触感佳、光泽优雅之外,用起来感觉很有分量。

中国本来就有大象,象牙和玉制作的工艺品都备受喜爱。在清代时,像这样使用象牙的雕刻作品不少,但是其中以这件《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最值得一提:高54.8厘米、球体直径11.7厘米,是用一具象牙雕刻出来的球体,里面有二十四层,每一层都可以转动。到底是怎么雕刻出来的,可以如此巧夺天工,超乎想象。正式的名称是”象牙镂雕“,以同心圆为概念,称为”同心球“,看起来像地球仪,也称为”天球“。因神乎其技,鬼斧神工,又名”鬼工球“。日本人对于象牙的印象,顶多就是停留在印章,而中国千年之前就已经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加工,这件套球即是顶尖的作品之一。

清代的象牙加工重镇在广东,中国大陆 的大象大概在一年左右就被捕杀绝迹,广东因为地处中国南方,地理位置上接近输出象牙的越南,具有地利之便,所以象牙加工特别发达。而《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就是在广东依秘传技术加工出来的。

历经祖孙三代工匠、耗时百年才制作出,制作工艺相当繁复

明代一三三八年时的《格古要论》一书是这样记载的:”尝有象牙圆球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数重,皆可转动,故谓之鬼工球,或高宗内院中作者。“这个象牙球,只有三层。高宗内院是指宋代的御用工坊,拥有宋代 最高的技术,ivjr程度做到三层已经很了不起。到了清代,可以突破到十层。

内层的球,到底是怎么刻出来的?首先,把象牙磨出球体,再打几个洞,用特制的刀刻出各层的球体,一面转动一面雕刻,再一层一层雕花。但就算这样的说明,还是很难理解怎么制作。这件《镂雕象牙云龙套球》是历经祖孙三代、耗时百年才制作出来的,可以想象其作业过程多么繁复。在广州从事象牙工艺这行的人愈来愈少,内部的球数愈多层愈难,据说现在虽然最多可以做到二十六层,但是工艺美感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清代在工艺上的发展,不只是象牙,几乎是所有的工艺品都发展到巅峰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下令设置工坊,制作所有宫内”御用品“,提供皇帝和所有皇族使用。工坊称为”造办处“”如意馆“,里面有不同部门的小工坊,例如”牙作“制作象牙工艺品,”玻璃作“制作玻璃工艺品,”漆作“制作漆器,这里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从清代康熙皇帝开始有二十七个小工坊,到了乾隆皇帝时已达到四十二个,由皇帝亲自指挥制造,《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很可能也是招募广东工匠到宫内制作的。

宫廷工坊的优点是工匠可以专心研制,尽情发挥,不必考虑经济因素,如果在民间,就必须考虑生计,制作比较 不费工、讨喜的工艺品。宫廷工坊让工匠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以成本计算,而是以追求美感为目标,工匠也会觉得工作起来更有价值。

为了探秘故宫象牙套球的秘密 ,日本NHK电视台曾制作专题节目 

二O一四年八月下旬NHK配合台北故宫赴日展览,连续两晚播出了台北故宫特别节目。不愧是NHK,采访的角度非常深入,可以看出制作方面下了功夫,第二晚的节目介绍《象牙透雕套球》,说明制作过程,也引发我的疑问。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是台北故宫所藏工艺品的极致,有十七层的、二十一层的,就是象牙球体的加工品,其大概是台北故宫文物当中工艺技术令观众最为惊叹的。NHK说,这项技术有可能是使用欧洲传来的车床机械,以这个假设为前提,介绍清康熙皇帝如何人海外导入车床,进而改变了中国的文化。

象牙的雕刻技术来自欧洲的说法,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因此着手调查。在台北故宫发行的《故宫学术季刊》上找到一篇论文《象牙球所见之工艺技术交流》,作者是台北故宫器物处研究员施静菲。看起来就是节目的资料来源,我在网上免费阅读了这篇论文。论文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欧洲传来的车床技术的确为象牙球带来革命性的新技术,提出了相当精密的研究证据。依据该论文所述,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在南德地区,车床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在十八世纪进传到大清帝国,当时德国制作的多层球,迄今还保存在博物院中。

故宫象牙套球技术来自欧洲的说法,相当有意思。象牙套球在象牙工坊里是”秘密中的秘密“,如果真的是欧洲的工作机械带来的成果,的确是令人惊讶的发现。但是特别节目可能受限于节目时间长度,因而没有完全说清楚,还留下一些疑点。我的印象是这些”新的说法“,并没有完整的证据说明。例如,不管是故宫或是中国文化界通识,都认为象牙套球是元代开始制作的,当时的技术只能做到十层,再逐渐增多层数。在清朝皇帝的特别重视之下,技术精进开花结果,故宫相关的书籍也多是这样叙述。但是特别节目对于元代到清代之间的套球制作方法没有说明,之前的套球和清代用车床制作的套球两者之间有没有差异,也滑着墨。施静菲的论文提到,留存到现代的套球几乎都是清代制作的,或许可以说明上述的矛盾之处。不过,如果以此为前提,元代之后文献上记载的套球究竟是怎么制造的,这个疑问还是没有解开。节目中还提到,康熙皇帝主导引进欧美车床技术运用于套球的制作,但是据悉车床机器朝贡到中国来的时间点,是康熙皇帝在任的最后几年,那么康熙皇帝如何成为主导者,不无疑问。再进一步调查,日本艺术评论家藤田令伊的博客对此提出了批判,他说:”德国制作的套球顶多是三到五层,构造简单,层与层之间有些距离,故宫套球不可能是采用这样粗糙的技法。“换句话说,藤田先生认为这其中是有落差的:”工匠用车床制造套球,我认为是不对的。拍摄了车床作业的影片,在高速旋转下的球体,雕刻器具接触的面相当大,雕出来的沟痕会很粗。又因为是高速旋转,停下来时会造成刻出更大的孔。但是故宫的套球至少十几层,而且每一层都很薄,层与层之间的距离极小,非常细致,不可能是采用这样粗糙的技法。“

我虽然不是象牙工艺的专家,但是藤田所言可资反证,介绍用车床技术,难以完成故宫的套球,即使不是全部用手工雕刻,车床机器顶多也只是辅助性工具的角色吧。

【来源:凤凰网   】

扫一扫有惊喜!

  • 上海毅晟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仓艺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航管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锦翔工艺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老周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强艺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森雍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艺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艺尊轩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玉山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太仓市永和艺术品雕刻厂
  • 上海万新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雅典娜公司(海上蒋家)
  • 上海海上传奇红木馆
  • 上海艺雕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