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家具工业信息中心
  • 电话:021-56131287
  • 承办: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红木艺术家具俱乐部
首页> 制作工艺> 他6次进入故宫修文物,失传两百年的工艺被他用电饭煲恢复了

他6次进入故宫修文物,失传两百年的工艺被他用电饭煲恢复了

2018-05-30 作者:小若 浏览:58545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摘要

两百多年前,一个由乾隆皇帝亲手打造的旷世杰作,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室内装饰工艺。这里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消失两百多年的工艺如何恢复?


2004年,故宫启动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却在尘封了几十年的“倦勤斋”碰了壁。


倦勤斋,是乾隆打算退位后颐养天年的地方,由他本人亲自设计。取名“倦勤”,就是倦于勤务的意思。可惜的是,乾隆耗费那么多心力,结果只在这里睡了一晚。

倦勤斋被誉为故宫内建筑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

内部装潢集绘画、木雕、玉雕、织绣、竹编于一体,尤其是以大面积的竹编营造出低调的奢华,是宫内其他建筑所罕见的。但年久失修,损坏很多。

不久后,所有工种修复人员都找到了,唯独竹编艺人没有着落。卡在这里的,是竹编工艺其中一种“竹簧工艺”,而这种工艺,在民间几乎失传了。

最后只有一个人勇揭“皇榜”,并且通过专家组考核,进入故宫修复竹子部分。

这个人,是东阳竹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

100多平米的空间里,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有竹子的身影,床、书架、门窗、隔板等都大量使用了竹簧工艺。
竹簧,是竹子去掉外面的竹节和竹皮的部分。

竹簧工艺,是在竹簧上进行雕刻,雕刻好图案后再将竹簧粘贴在木器的表面。因为这是把竹子里面的竹簧翻转雕刻,所以也叫“翻簧”。

竹簧做出来的工艺品,因为有众多纤维存在,使竹节的横截面和纵断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纹理,可以模拟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与生俱来的肌理。

但也因纤维过多不易加工成蔑片与竹丝,遭到了民间竹编艺人的冷落,这也是为何这门工艺没有流传的原因。

2005年年初,何福礼带着弟子进入故宫倦勤斋,开始了修缮。面对众多破损的竹簧工艺制品,何福礼感到修复任务的艰巨。

考察回来后,他开始精心准备修复所需要的材料,也开启了重重困难的攻克之路。

倦勤斋的修复工作中,不可能把原有的竹簧全部剥离,再粘贴上新的竹簧。只能用新竹簧替代破损部分,因此要求新竹簧必须像纸一样柔软,舒卷自如。

这样便给翻簧工艺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何福礼每天凌晨起床研究,直到深夜才休息,终于将这门消失两百年的技艺恢复了。
他通过取材、蒸煮、摊干、压平、打磨等环节,最终使每一张竹簧的每一个部分都厚薄一致,柔软如纸。

竹簧需要薄如蝉翼,这样才能反过来使用,并确保能够像布一样在起伏不定、凸凹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

这一步,竹子加工技法十分苛刻,必须严格控制手法的轻重缓急,保证竹簧各处受力均匀。

加工好的竹簧被粘贴到已经初步雕刻好的木材上,借助竹子的纹理,动物的羽毛就可以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了。

但竹簧的粘贴不能使用现代化工产品,于是何福礼想起了小时候师傅提到的民间工艺秘方。

他跑到温州收购鱼肚,然后加上糯米等配料反复捣拌,由此制成了粘性很强的鱼鳔胶。

这种流传于传统手工艺人之间的鱼鳔胶,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

其中的关键成分,是海鱼的鱼肚,它能增强黏胶的牢固性。

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

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即把缺损的竹丝补上,并且要求粗细、厚薄、长短甚至颜色都要和原物一模一样。

要让新竹子的颜色和两百多年前的竹子一模一样,这又要如何操作?

本来,按照竹编界既有的方法,可以通过刷上特制的颜料然后放在明火上烘烤来完成。然而,故宫内却禁止明火。

为了解决颜色的问题,何福礼最后竟然是用常用的电饭煲,煮开一锅水,将刷了颜料的竹丝像煮面条一样扔进去水煮几分钟。
期间不断地观察新竹丝颜色的变化,对比锅里的竹子与旧竹子的颜色。一旦新竹丝与旧竹丝颜色一致就必须立即捞起,否则时间一过颜色不一致,这锅竹子就白煮了。

就这样活生生把竹子煮成了200多年前的模样。两个月后,将破损的竹簧和新的重新装好,严丝合缝。
一套一套工序做下来,倦勤斋竹艺部分已经逐渐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何福礼曾开玩笑,“在倦勤斋干活,像在蒸笼里绣花。”

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为了让胶水早点干,他必须选在夏天制作。竹丝太轻,工作时不能用电扇。

7月的北京,是酷暑难耐。挥汗如雨对于何福礼几个人来说,已经是常事。


为了文物安全,现场不能用大灯泡。因此,他们还要蜷缩在昏黄灯光下进行工作。何福礼戴着老花镜,嘴唇抿紧,费力地盯着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竹丝。

他第一次进故宫戴200度老花眼镜,第三次进故宫,已是450度了,来一次加深100度。

但修故宫这件事情,在他心里,是一生中的里程碑,所有的困难都不算什么。

他说:“去修故宫是我一生中的最高荣誉。我一定会让故宫满意,让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满意,也让家乡人民满意。”

修故宫的那一年,他已过六旬。

每天早上6点多就进入故宫开始一天的工作,除了午休时间,一般要工作到晚上五六点,经常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

他一进门就低头干活,从不言累。这样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故宫里的许多工作人员。

何福礼身上的品质,跟自己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他出身寒苦,14岁就跟随东阳竹编名家马富世学手艺,挣钱养家。学徒生涯严格到近乎苛酷,做的东西只要有半分差池,师父便劈头大骂。

后来,他才慢慢明白,手艺这种东西一分就是一分,功夫差一点,做出来的东西就走了样。

何福礼竹编《关爱》
有一句我们都会很熟悉的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何福礼,竟然可以打破已被认定的“真理”,用竹编的篮子做到“滴水不漏”。

过去一只小饭篮由将近1厘米宽的篾片编织而成,但现在编织同样的器物,1厘米宽的篾片已剖成50余根细如发丝的篾丝。

他还融入了翻簧和竹丝镶嵌工艺,篮身呈现七八种不同的图案。这么精致的饭篮,谁还舍得用。

何福礼《八仙竹丝花篮》
1982年,何福礼被邀去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表演,他的竹编受到强烈关注,被称为“把竹子变成大象的魔术师”。

一根竹子,通过数十道程序被编织成一只半人高的小象,通体青翠,长鼻高甩,昂首扬足,姿态生动。

1997年,他为香港回归精心制作了一条长2465米、龙身163节的竹编巨龙,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后来他还创作成功了多项作品,引起全国工艺美术界的轰动。

何福礼《渔家乐》
他还以故宫角楼为原型,按照1:30的比例创作的竹木望月楼,高度超过1米,历时三年编织而成,是他最为珍视的一件竹编作品。

望月楼融合了四十多种竹编技法,最为精细的地方,一厘米的宽度,可容纳五十多根看起来细如发丝的蔑丝,门窗还可以自由开关。

竹子本身不是名贵的材料,作品真正有价值,是因为他的工艺。

站在古人的作品面前,何福礼对两百多年前的前辈心存敬畏:“在当时,他们都是全国最好的手艺人,现在从技术上,我们已经能够超越他们,但技术是一代一代传承发展起来的。”
他一直在做创新,就是为了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基础的篾匠,成长为一代国家级的竹编大师,这一切,都不是靠运气就可以实现的。

【来源:手望Sowarm   编辑: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扫一扫有惊喜!

  • 上海艺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仓艺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航管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锦翔工艺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老周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强艺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森雍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艺雕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艺尊轩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玉山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太仓市永和艺术品雕刻厂
  • 上海万新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 上海雅典娜公司(海上蒋家)
  • 上海海上传奇红木馆
  • 上海毅晟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