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慧杯”首届中国家具设计大赛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明式家具专业委员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主办,以“中国家具”风格为主题的设计竞赛。意在鼓励高等院校师生和社会自由设计师共同努力,为“中国家具”的复兴而努力。
大赛自始至终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稿件1427份。2008年3月31日作品提交截止后,大赛组委会立即将所有作品隐名打印,由首批专家进行初评,经过反复的筛选,共选出入围的参展作品计185份。5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齐聚上海展览现场进行复评,按组委会章程选出各类获奖作品。最终评审出金奖一名,银奖两名,铜奖三名,优秀奖二十名。在此书即将出版之日再次感谢为大赛辛勤工作的专家及同仁们,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对出版工作的鼎力支持。
序 一
郑曙旸
如何界定红木家具今天的设计方向。因为在目前的红木家具市场,不少在观念上将红木家具与明式家具画等号的人们,更多看中的是材料的价值,而非明式家具在技术与艺术层面所达到的高度。
为了收藏的需要,在外观上完全仿制明时的式样,自然可以取得货真价实的保值效果。如果大家都持这样的想法,问题就严重了,我们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红木家具的设计创新。明式家具的造型反映了所处时代在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后来的清式家具同样是在继承传统下的创新。为何到了21世纪材料与工艺条件异常优越的今天,我们反而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看来在红木家具的设计领域,需要彻底地解放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艺术始终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表现自我,追求事物的内在灵魂。以“意境”代替“逼真”,以“神似”代替“形似”,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以这种特征所形成的中国民族文化风格具有内在含蓄的神韵。
“形似”是物质上外在表象的相似,它包括造型、色彩、纹样、质感等方面的要素;“神似”是精神上内在实质的相似,它包括气势、气韵、神采、风度等方面的要素。从理论上讲艺术设计创作的“形似”和“神似”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虽然在实际的操作方面仍具有相当的难度,但设计观念的改变至少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在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红木家具必将产生于“中国设计”诞生之时。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序 二
张乃仁
中国古典家具以其特有的榫卯结构和独特的造型风格独树一帜,是中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凝聚的精华,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自20世纪初,受西方的影响,在家具设计上出现了不少中西合璧的作品,其代表为上海的海派家具和广东的广式家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文化不断地交流与发展,西方的家具设计风格涌入国内,使国内家具业出现了模仿照搬世界家具风格的趋势。中国古典家具风格的发展竟出现了断层的尴尬局面,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古典家具发展该何去何从?
早在1962年中国明式家具研究专家杨耀先生在《明式家具的艺术地位和风格》一文中就提及了一场关于“传统与革新”的辩论,他提出:“我们所主张的是从我国传统中发展和蜕化出来,利用现代的物质技术条件,吸取古今中外家具上一切好的东西,消化而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陈增弼教授也提出了他对中国家具设计的看法:“造型可以是传统的,功能必须是现代的。”
目前,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业内主要有两种方向,也就是“传统和革新”两种不同思路的发展。
一种是把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来看待,潜心研究、探索中国古典家具的精华,并利用高仿技术还原古典家具的原汁原味,以满足中国古典家具收藏者、爱好者的需求。
而另外一种方向就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革新。革新的思路就是寻求中国古典家具的风格再发展,吸收中国古典家具的精华,探索满足现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追寻“具有中国气质的新的风格形式”。
两种思路都是积极、有益的发展方向,是可以并肩发展的,是互补的,不是互斥的。
“百慧杯”中国家具设计大赛,就是这种思索的产物。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明式家具专业会会长、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紧随生活 永远创新
韩国荣
去年繁春之日,与首届中国(上海)国际红木艺术家具展览会同期举行的“百慧杯”首届中国家具设计大赛,以其缤纷多彩的设计构想汇展,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出自高校师生和设计英才之手的近二百幅入围作品,尽管演绎中国风的亮点各有不同,却交相辉映,体现出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回应观众普遍要求而编辑的参赛优秀作品集如今正式出版,一卷在握,新意可掬,相信会对家具业,尤其是红木家具业,产生活跃创作思维的功效。
比较起来,红木家具带有明显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传统人文厚重的积淀,可以称文化;另一方面,它又缠根生活,担当着家居物件实用的功能,明摆是产品。道器合一,器用为先,如何在文化与产品两端之间找准寓美于用的平衡点,始终是考验红木家具设计师才智的试金石。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止功能这一项。由于设计人员未必深入悟解传承历史文脉的真谛,受到传统程式制约的红木家具设计往往似曾相识,跳不出古人经典的樊篱(尽管那些经典都是古人当年创新的成果),设计滞后生活一大段的现象几乎是屡见不鲜的常态。更为教人忧心的问题,则是最近几年愈演愈烈的仿古风,正在把不少红木家具资源引向背离生活演进方向的歧路。那么多旧礼制的陈设性家具被照式照样复制到泛滥的地步,算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委屈了今天的新主人们从此充任老戏的角色,天天演出历史剧给自己看,想来过得不轻松。能否及时扭转红木家具设计中出现的这类新古董倾向,事关当代中国风家具顺利发展的大计,亟待引起业内外共同的关注。
借此参赛优秀作品集发行的机会,再在《艺术家具》版面补上几句共勉语:设计意味超越过去,发展才是最好传承。中国的家具文脉是一条长河,风格的变化更替就像波浪起伏向前涌,唯一不变的是紧随生活永远创新的灵魂。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会长)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