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卷十四《水地》描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龙,源起于图腾。在天灾频发、野兽肆虐的狩猎、采集时代,人们对某种动植物产生了害怕、依赖到信仰的心理,将之奉为该氏族的图腾,认为其具有神力,能保护本氏族的繁衍生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相传五帝皆为龙种,《鲁灵光殿赋》载:“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些被赋予神力的先祖,开天辟地,创造了华夏民族,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世世代代中国人许自己为“龙的传人”,并以此为荣。
历史推向农耕时代,人们以农耕为生计,视雨水为命脉,龙又被先民们敬奉为能行云播露的“主水之神”,“龙圣”庇佑,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龙逐渐演变成统治者沟通天地、神化皇权的灵物瑞兽。先秦古籍《春秋公羊传》载:“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汉武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宣扬“君权神授”,皇帝系天神而生的“真龙天子”,“飞龙在天,犹帝王之在位”。至此,龙就成为帝王的化身。
民间的龙与华丽、威严的宫廷龙又截然不同,百姓赋予龙以更丰富美好的涵义,他们把龙看作是神圣、喜庆、吉祥之神,又是坚毅、强大、奋发进取的精神象征。
龙文化意蕴丰富、源远流长,而在这种文化的诸多载体中,龙纹居重位。龙纹的出现同样源于蛮荒远古,而发展流变于百朝历代。下文试将龙的演变,大致分七个阶段进行探讨。当然划分并非绝对,因龙的演变在整个历史发展中无法决然割裂,其演变是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审美,不断新生、发展的过程。
拙雅、古朴的史前龙纹
上古为龙纹的创始期,红山文化出土五千多年的玉雕龙,猪首龙身,体卷曲呈C型,吻部前伸,眼尾细长上翘,颈脊起长鬃。形态简练拙稚,并初具“蛇形”。(见图1)
神秘、肃穆的商周龙纹
商周时宗教之风浓厚,在青铜礼器上,龙纹显神秘宗教色彩。夔龙纹为代表,呈长方形的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结构线相结合,以直线为主要表现形式,凸显夔龙的古拙之气。并辅以细密的云雷纹、回纹,强化了青铜器的雄浑神秘之美。(见图2)
雄健、舒展的春秋战国龙纹
春秋战国,儒、道开始流行,商周时龙纹威严的图腾意义渐失,吉祥寓意加强。代表纹样有两种,一种为龙和云纹的结合,在云纹翻卷中,或添上龙爪,或添上龙身,或是龙尾,看似好像群龙飞舞,流畅、舒展;一种是与花草的组合,龙的形象看似既是自身的一部分,又是花草的枝叶,尤显巧妙、生动。(见图3)
写意、浪漫的汉代龙纹
汉代龙纹向写实的方向发展,着重刻画力感,简化其细节。汉代瓦当上常见与阴阳五行有关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青龙为四灵之首,首、尾以回转曲折的动式延展,弧线形的鬓毛、肢爪填补空间,极具动感与节奏。大动若静、写意浪漫的汉代龙,体现出深沉雄大、气势磅礴的汉代之风。(见图4)
华丽、丰腴的隋唐龙纹
隋唐时龙纹,一改魏晋时纤长飘逸之态,形体呈现丰腴饱满,并逐渐从走兽状过渡到蟠行状。龙角前移,鳞纹整齐细密,肢爪健如猛兽,龙体盘旋多姿,龙尾逐渐转为蛇形。随着佛教的传入,外来的莲花、卷草、祥云、万字等纹样与中华龙纹组合变化,形成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美学意境。(见图5)
清秀、灵动的宋代龙纹
宋代科举改革,儒生得以应试入朝,这些新生掌权者把清新秀丽的写实情调带进艺术领域。龙纹恢复到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龙体更为修长,并在矫健奔腾中透露清秀的美感;龙身之上,眼、耳、鼻、角等局部形象刻画具体、细微,奠定世俗龙纹的写实风格;构图逐渐脱离对称形式,采用散点及单独纹样的布局,龙纹在蜿蜒流畅、矫健飞腾中,透露出内蕴、清雅的理性之美。
宋人画龙定法也值得一提,为“三停九似”。三停为: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停”作“等分”解。九似为: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见图6)
繁复、精致的明清龙纹
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萌生,经济繁荣。龙纹作为皇权的象征,进入了黄金时代。其样式继承汉制,“别贵贱、分尊卑”,五爪为龙,四爪、三爪为蟒。双角五爪龙由皇帝专用,亲王等权贵只能着蟒服,蟒数及色彩各分等级。明清龙纹刻画极尽细腻,在构图和形体结构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化模式——状如行走的行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正龙,头部呈侧面的坐龙,头上尾下的升龙,尾上头下的降龙。(见图7)
从有据可查的五千多年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开始,到清代终止,作为中国传统灵物的龙走完它的演变历史。每一时代寄托了每一时代人们的理想和精神——原始时代是先民敬畏的保护神,农耕时代是司掌旱涝的“主水之神”,封建时期是统治者沟通天地、巩固皇权的神物灵兽。
进入现代社会,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神物的龙,神秘崇拜意义渐失,而吉祥意涵留存。同时,东方巨龙作为一种奋发进取的象征,更是融入中华民族的血统之中,生生不息。(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艺术家具》编辑部采编)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