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家具描写看清朝豪门生活(下)
《红楼梦》一书中经常出现关于炕桌的描写,如在炕桌上摆放器物,用炕桌款客吃饭。炕桌,顾名思义,是配合人们坐在炕上使用的桌子,由于这种家具尺寸不大,四足较低,故又称为矮桌。因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国北方的居室内屋广炕大,人们形成了在炕上活动的生活习惯,无论是吃饭,喝茶,读书,写字,甚至冬日待客等,都在炕上,所以北方兴用炕桌。又因炕桌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搬动,用时摆上,不用时可以撤下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图4)。而炕几虽然也是矮形家具,但它主要设在床榻上,呈长方形而四足低矮,古人多将其作为凭倚和靠衬之用。可见,《红楼梦》中对炕桌的描写是符合当时的事实的。
图4 黄花梨炕桌
脚踏,是我国古代人们在坐具前放置的一种用于承托双足的小型家具,亦称“足踏”或“容足”。由于古代建筑内部空间宏大,坐具的形体也相应的较为高大,以显出就坐时的庄重和威严。但坐的高度不尽适应人体尺寸的要求,双脚难免有不适之感,故设脚踏以承托双足。从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多能看到在床前置放脚踏的情景。在清代的皇宫内,脚踏多与宝座连在一起,常陈设在宝座前(图5)。在一般人眼里,脚踏只是一种容足之具,而红楼梦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脚踏的另一用途,这就是脚踏也是一种坐具,像前文所述,第十六回中描写赵嬷嬷在贾府吃饭,“平儿等早于炕沿下设下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自吃。”当然,这种脚踏,是身份相对较为低下的人所坐的坐具,至于高贵之人,并不坐它。
图5 宝座与脚踏
绣墩又名鼓墩或坐墩,是我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坐具,由于它的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织物而得名,可用草,藤,木,漆木瓷,石物材料制成,造型也多种多样。明清以来多采用紫檀木制成绣墩,长期以来就被视为珍贵的文物。紫檀绣墩较早的形式吸收了古代花鼓的特点,在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出象征鼓皮的钉帽,既简单又美观。鼓腔通常还挖出两个开光亮洞,破除了沉闷感,同时也便于挪动时搬抬。这类坐具的特点是体型较小,在室内的占地面积不大,宜陈设在小巧精致的房间。鼓体的四周或为素脸,或装饰有各种丰富的图案,由于它是一种无靠背坐具,不须依靠,哪里需要就陈设在哪里,十分方便。《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写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人在藕香榭的亭子中饮酒作诗:“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上坐着,拿着钓竿钓鱼。”绣墩是明清两代常用的坐具,明代绣墩多为形态矮矬,修饰简单,进入清代以后则向修长发展,多装饰丰富图案(图6)。
图6 黄花梨玉璧纹圆凳
螺甸和百宝嵌是同属于漆镶嵌的工艺品。百宝嵌,是用金,宝石,螺甸,象牙等多种材料嵌于硬木器物上的一种工艺。明代的百宝嵌形象比较单纯,清代日趋繁缛,应用于一器的珍贵材料极多,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构思技艺俱臻妙境。《红楼梦》的大观园藕香榭中出现了用黑漆嵌蚌作的对子,这是比较有新意的。
螺甸漆器镶嵌也是我国漆器镶嵌里常用的一种技法,螺甸镶嵌所用的材料是蚌壳薄片,通常以铁锥在螺甸上刻细部,工匠自称使用的是“铁笔”。明黄成《髹饰录》关于螺甸的解释是“一名甸嵌,一名陷嵌,一名坎螺。”即是在漆器上用贝壳嵌成花纹,通称“螺甸”。螺甸壳片取材于钿螺,老蚌,车渠等各种贝壳。螺甸漆器因材料的厚薄而大体上分为厚螺甸和薄螺甸两类,也称硬螺甸和软螺甸。清初又出现了新品种,即以极其细碎的螺甸片镶嵌图案。这是与大块厚蚌壳镶嵌相对而言,故称“软螺甸”,多用于制作小件盘、盒,色泽绚丽夺目,变幻无穷。江苏,浙江,广东,江西等地一直是螺甸和百宝嵌的制作中心。明代晚期的百宝嵌名匠,据载有所谓“周姓”,又称“周制”,是扬州人,一般以为他是百宝嵌漆器的创制人。在螺甸方面,以新安方信川甸嵌堆漆称佳。明末漆工江千里所制作的软螺甸金银片漆器,诸凡人物楼台,树木云彩,山石水色,俱刻画生动,鲜丽雅逸,被誉为“神工”。清代中期著名的工匠有王国琛,卢映之,他们皆仿“周制”之法,但又有发展,且各有独到之处,他们的作品成为当时的“古来未有奇观”(《履园丛话》)。《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曾出现有螺甸柜子,说明这一时期螺钿镶嵌在豪门富户应用得相当普遍。
雕漆,是漆器装饰工艺的一种技法,是在以木,金或锡为胎的器物上用同一色彩或不同色彩的漆进行涂饰,涂一层阴干后再涂一层,如此少则十几层,多则可达一百多层,直至漆层的积累达到雕漆所需要的厚度为止,然后再在漆层上雕刻出花纹图案,所以称之为雕漆。在雕漆的大类中,由于漆层的色彩不同,又有剔红,剔黄,剔彩,剔犀等名目。不过从现今存世的实物来看,还是以剔红器物居多,所以有人又把雕漆称之为“剔红”,“红雕漆”,或“雕红漆”,此说虽难免以偏概全,但也说明了雕漆器物的特点。据我国现在仅存的漆器专著明黄成《髹饰录》记载,唐代已有了剔红的作法,有平锦朱色和陷地黄锦者,刀法快利,古拙可爱。经过宋,元两代不断发展,逐步形成“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的风格。明代雕漆工艺臻于成熟。清代是雕漆工艺的全盛时期,至乾隆年间雕漆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加追求精工纤巧,仿佛只有繁琐堆砌,始能获得弘历皇帝的嘉奖。从《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可以看出,雕漆荷花式小几,梅花小几,海棠花小几等都是清代才开始出现的雕漆器型。这样的雕漆实物在故宫珍藏的家具中已经找到。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主要陈设器物。相传屏风起源于距今3600年前的西周王朝,史载,周天子使用的红底屏风上绣有无柄斧头。上朝时,周天子背对屏风,面朝诸侯百官。屏风上的无柄斧头旨在显示天子的威严。又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的孟尝君有食客千人,他在同这些门客就席叙谈时,常在屏风后设立书记官一名,以便记录谈话内容。以后由于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变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工艺品。按其形制不同,又分成了围屏,插屏和挂屏等许多种类。特别是进入清代以后,屏风的制作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屏风的用材和做工也日渐奢华。不仅大量使用紫檀,花梨等名贵材料,在装饰手法上也独出新意,采用嵌玉、染牙、点翠、镶大理石,嵌螺甸等当时极为流行的技法。
《红楼梦》一书中正好为我们了解这些屏风的使用提供了形象的文字材料。如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从西南角门进入,“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红楼梦第六回提到的玻璃炕屏,第七十一回描述的大红缎子刻丝“满床笏”屏风,第九十二回提到的二十四扇隔子的紫檀雕刻的围屏等等,从文字描写即可看出,这些屏风,无一例外,都是制作精美的工艺珍品。在故宫珍藏的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也有不少关于屏风制作的记载,仅乾隆四十六年内务府造办处就记载有紫檀木边玻璃漆心挂屏,紫檀木边嵌玉漆心插屏,嵌玉竹漆心五屏风等品种(图7)。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屏风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
图7 黄花梨龙纹插屏
《红楼梦》作为一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它所包容的内涵是极为丰富和详实的。虽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是文学题材的白话小说里面的描写恰是当时社会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为我们今天研究清代中叶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及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画卷。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幅巨作实不为过。对于家具的描绘只不过是红楼梦中工艺美术部分的一个侧影,但这些家具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描绘的文字生动形象,足以使我们对于清代家具的艺术风格有更为直观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