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人类的起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席地而坐,另一种是垂足而坐。两千年来,中华民族慢慢地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是伴随着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传统家具的发展,从低矮型到高坐型,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席地而坐的前期家具(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过渡时期的家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垂足而坐的后期家具(宋代、元代);鼎盛时期的明清家具(明代、清代)。
本文论述的明式交椅,其雏形东汉时期就有记载。从东汉到明清,是中国完成起居方式变化的一个漫长过程,交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式交椅的造型优美流畅,它的演变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开始出现的胡床,到隋唐时期的交床,再到宋元时期的太师椅,最终形成了明清时期的交椅。本文主要从古代家具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解析交椅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交椅在中华民族起居方式变化中的作用。 1席地而坐时期的胡床
席地而坐时期包括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在东汉时期出现了由少数民族传到中原地区的胡床。《后汉书?五行志》:“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说明在汉灵帝时期就出现了胡床 。明式交椅起源于胡床。交椅是前后腿相交为轴,坐面能折叠的椅子。“椅”是“倚”,倚靠,凡是带有靠背、扶手,可以倚靠的这种坐具,称之为椅。
胡床也称为交杌,指的是腿足相交的杌凳,俗称“马扎”。交杌的基本形式由八根直材构成。虽然交椅是由交杌演变而来的,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交杌的实用性和普及性,它的形制一直都没有太大改变,只是局部的装饰构件越来越丰富。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过程中,交杌一直留存于世并发挥着它的功能。交杌的形制有小交杌、无踏床交杌、有踏床交杌、上折式交杌四种。其中,有踏床交杌的杌面及杌足之下的横材是用四根方材,杌足是用四根圆材,但在穿铆轴钉的部位,杌足断面也是采用方材,以增加强度。交杌的踏床两端留出圆轴插入杌足端部的卯眼,使踏床成为一个可以拆卸的附件。交杌在折叠时,踏床可以取下或翻转过来,便于携带。上折式交杌的杌面是用可以折叠、中间装有直棂的木框构成。在交杌折叠时,需要杌面向上提折(如图1、2所示)。胡床一般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之间,是在战争和狩猎时使用的家具。因此便有了“踞胡床,垂足而坐”的说法。这说明当时在社会的上层,胡床的出现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起居方式,少数人开始垂足而坐。
2过渡时期的交床
过渡时期家具的时间跨度大概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南北朝时期,椅、凳在贵族家中已经使用,尽管当时的坐具已经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当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称为“胡床”。从宋代临摹的《北齐校书图》中可以看出,交杌在长期的使用中一直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如图3所示)
隋代因为忌讳说“胡”字,而且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后才能平稳,所以改名为“交床”。明代的程大昌曾在《演繁露》中提到:“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交午”指中间交叉,“交午处”是指胡床腿部中间交叉的位置。交床在唐代的家具使用中已经普及。例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指的应该是当时的交床,而不是现在用于睡眠的床。 在过渡时期,胡床的称谓改为交床,但是形制并没有变化。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被广泛使用,交床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交床属于椅凳类家具,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影响着人们的起居方式变化,并促使案和桌等高足家具的出现,为形成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起到推动作用[8]。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