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交椅的历史演变解析(下)
3垂足而坐时期的太师椅
垂足而坐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在宋代和元代。宋代的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说明在宋代,出现了交椅的称谓。宋代圆搭脑型交椅是将一带柄荷叶形托首插于椅背后,可供人仰首休息,这就是宋代所谓的“太师椅”。宋代太师椅是宋代交椅中较晚出现的一种,它曾作为一种家具新样式流行于南宋。《水阁纳凉图》中画有一位文人坐在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上(如图4所示)。宋代交椅中,除了带荷叶托首的太师椅之外,其余交椅一直被沿用至元明清时期。特别是圆搭脑型交椅在明清时期比较流行,是明清交椅的主要样式。后来太师椅的称谓还不断发生了变化,例如明代所谓的太师椅其实指的是圈椅,而清代的所谓太师椅则指厅堂内风格稳重、尺寸较大的扶手椅。宋代人们的起居方式已经转变为垂足而坐,高型家具形制也已经完备。宋代的太师椅作为交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正是由于交椅形制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才会形成明代造型优美流畅的交椅。
宋、元时期皇室贵族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交椅,因此交椅同时又被称为“行椅”和“猎椅”,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休息。在宋代,只有官员或有名望的人才有资格置备交椅。交椅在厅堂中主要是临时陈设,在室内陈设中等级较高。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正因为交椅的特殊象征性,所以才有“坐第一把交椅”说法。
4鼎盛时期的明式交椅
鼎盛时期的交椅主要是指在明代制作的交椅。交杌加上靠背就是交椅,有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直后背交椅的靠背和灯挂椅相似,圆后背交椅的靠背和圈椅相似,宋代称为“栲栳样”,一般都是采用金属饰件加固连接部位。交椅由交杌演变而来,交椅的构造比交杌复杂,其构成的部件也有所增加,主要有“椅圈”、“靠背板”、“椅面”、“椅足”、“角牙”、“踏床”等。为方便理解交椅的形制和结构,下面对圆后背交椅的各部件进行介绍(如图5所示)。
“椅圈”又称“月牙扶手”,是指搭脑两侧向前下方延伸并与扶手融合成独具特色的圆弧形,一般由三接或五接构成。靠着圆弧形的椅圈,双手自然搭在扶手上,可让背部与手同时得到放松。因此,椅圈的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而且具有非常强的使用功能。椅圈的连接采用楔钉榫连接。楔钉榫是连接古典家具中弧形材料常用的榫卯结构,例如交椅、圈椅的扶手。它把弧形材料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边形的楔钉,能使连接材上下、左右不错移和紧密的接合连成(如图6所示)。“靠背板”,略成“S”形,能与人体后背贴合,供靠背休息,所以称为“靠背板”。“椅圈”、“靠背板”的设计,说明古代家具制作时,已经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并且运用到家具的形体设计上。“椅面”,交椅椅面的构造与交杌的杌面相同,一般由横材与藤芯软屉构成。“角牙”,是指家具在横材与竖材的连接处,为了起到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常在交角部位安装各种样式的角花板,形成三角形或带转角的部件。“椅足”,交椅的腿足,可两两相交并可以折叠。“踏床”,又称“脚踏”,是由设在正面两椅足之间的面板以及面板下的牙子构成。踏床面板上常有金属装饰件。面板两端有探出的圆轴,可插入足端的卯眼中,这样踏床就可以折起来。
交椅的形制中,圆背交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等级的形制。另外一种直背交椅,像躺椅,常用来休息。还有一种是没有扶手、光有靠背的交椅,也是用来休息用的,等级相对来说比较低(如图7、8所示)。明式交椅经过由胡床的演变和发展,从形制、结构、材料、工艺技术等各方面,到明代达到了顶峰。
5结语
从胡床到交椅历史演变的过程,是中国古典家具从低矮型家具发展到高型家具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由席地而坐到为垂足而坐,转变起居方式的过程。交椅在明代经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明式家具,在世界的家具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交椅在中华民族完成起居方式的转变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