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先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专程考察五台山的佛光寺,发现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的木结构古刹已经在山野丛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仍然安然无恙。
2005年,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位于四川广元市的昭化古城也是受灾区之一。新盖的砖土建筑全部变成了一片废墟,唯有一条经过整修的老街,因为全是木结构的房子而得以保存完好。
为什么千年古建至今仍屹立不倒,为什么木结构房屋在大地震中幸免于难?这一切凭借的全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法中的榫卯结构,允许建筑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形,在抵抗冲击力时以柔克刚,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榫卯,是中国古代木工运用巧妙的思维创造出的运用于木构件之间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最基本的形式是将一个榫头插入对应件的卯眼中,而复杂的形式则是一组榫卯多向咬合,达到难分难解的地步。在中国古代,只要涉及木材使用的场合,榫卯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无论是一座建筑、一扇门窗、或是一件家具。
一 家具中榫卯结构的历史
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就已经运用了简单的榫卯结构,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春秋战国时期,榫卯开始在家具制作中使用,当时已出现银锭榫、凹凸榫、格角榫、燕尾榫等形式。唐代,榫卯的应用更加纯熟和讲究,卯鞘结合已经非常牢实,形式有上下贯通的,有穿插搭接的。宋代是榫卯技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时期,框架式的家具结构成熟,相应的出现了格角镶板、夹头榫、插肩榫等榫卯结构新形式。至明清,由于新家具形式的出现和新工艺技术的发展,榫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明清的硬木家具,其榫卯结构“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着实令人惊叹。
二“内外兼修”的榫卯结构
以往谈及榫卯结构,专家们提的较多的是“幕后英雄”或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讲的主要是榫卯作为一种连接方式所体现的实用功能。日前,在一次有关榫卯文化的研讨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会长韩国荣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家具中的榫卯在作为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还注重外观修饰,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化,所以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发明创造。
在内,它充当着各个部件连接的关键角色,直接关系到家具结构是否严谨、牢固,决定了家具的使用寿命。榫卯结构有效地限制了木构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尤其是在一件家具中,多个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互相支撑,会出现极其复杂精妙的平衡。
于外,榫卯结构关系到家具的美观和艺术性。中国传统家具十分讲究木材花纹走向的完美流畅和连续不断。通过传统榫卯结合,就可以保持构件之间的木纹连续不断。如当构件之间进行角接合时,榫卯的外表部分往往斜切成45度角,这时,两构件格角对接,巧妙地保持了木纹的连贯性。另外,当构件相结合且在同一表平面上时,通过特殊榫卯的接合,不同构件之间的线脚和饰面可以浑然相接,达到完整统一的效果。如两根方材横竖相接,匠人制榫时往往将外露榫肩化生成尖角或半尖角融入对方体表的中点,只有在看不见的地方或是粗糙的家具中才会使用简单的平肩榫。这些富于形式美的榫卯手法产生于中国古人追求循环无穷、左右逢源的哲学文化。正如前面提及的,传统家具还非常讲究断面藏而不露这一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木材的断面纹理粗糙,颜色黯沉无光泽,显露在外不甚美观。如家具面板的攒边打槽嵌板,不仅有效解决了木材干缩湿胀带来的问题,更是将面板的断面全部隐藏起来,达到了科学合理和视觉美观的双重效果。
三 榫卯结构也是一种造型手段
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艺相结合,让中国传统榫卯结构不仅仅是木构件中的节点,而更成了家具的一种造型手段。例如,楔钉榫将木材连成优美的圆弧形椅圈;霸王枨实现了腿足与面直接连接达到强度要求的目的,从而使桌牙子下不用再附加横枨;夹头榫、插肩榫使案形结构更稳定,造型更完美;抱肩榫使有束腰家具产生多样的变化。除此之外,每一种榫卯又可派生出各种变体,以满足家具造型不同变化的需求。
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本文根据榫卯的结构功能和装饰形式将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大致分为八个类别,分别为:1平肩榫,2冲尖榫,3斜肩格角榫,4燕尾榫,5圆杆结构,6纵接结构,7横拼结构,8综合结构。
本文将细述这八个类别,每个类别均举4~6个例子做详解。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