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式家具故乡苏州,至今还留存不少明式家具的珍品,比起一些流散在各地的遗物来看,无疑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今仍保存在姑苏城外西园戒幢律寺的那件大案桌,就是极其典型的实例,也早已闻名遐迩,为世人所器重,只是一直未见有实物图像或文字资料的说明和介绍。2000年春节期间,笔者有缘与西园寺住持普仁法师认识,再次饱赏了宝物之古韵,并征得法师的同意,还拍摄了几帧照片。
这件珍贵的大案桌,按北方古董行业中的分类,一般称它为“平头案”,因其腿足收进,桌面两端外伸有抛头,属所谓“案形结体”。但在苏州和江浙一带,不管腿足收进还是装置在四角,一般皆不称为案而称之为桌,或俗称叫“台子”。由于此大案桌采用的是一种特别的包镶作法,在案桌的表面镶贴了一层老花梨(北方俗称黄花梨)的木片,木片厚0.4厘米,形状大小不等,据有人统计,整个案桌共用木片2930片,拼镶成冰绽纹,故苏州人都称这件大案桌叫“千拼台”。这种冰绽纹的装饰十分类似古时僧人穿的“百衲”袈裟,又长期深藏古寺旧殿之中,因此,我们也可名其为“百衲桌”。
百衲桌的珍奇之处,也正在这里,不仅造型比一般明式家具还简练、纯朴,而且不起任何凹凸或方圆的线脚,所用构件皆方正、质素、单纯。稍远望去,全然凭藉用料料份的宽窄与厚薄的合度,以及形体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和谐协调,给人造成强烈的形式感,故显得格外的庄重、敦实、大气。古拙的形体和清澈的骨相,着实让你感到一种震撼,有着神奇般的诱惑力,从而,使人悠然产生无比的振奋和美感。
当人们临近大案桌时,则会情不自禁地对巧夺天工的“百衲”冰绽纹包镶工艺赞叹不已,天然木质纹理在组合、拼镶的变幻中处处显出精美和典雅。历经了几百年的流传,至今纹丝未动,每块镶片仍平伏贴紧,完好无损。这种工艺貌似简单,但从设计、画样、裁割到拼贴,无不体现出古时匠师高超卓越的技艺水平,也是明清时期苏州“细木”工艺之一绝。
这件案桌之大,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其桌面长340厘米,宽91厘米,在所知的明清古典家具中,极为罕见。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铁力木翘头天然几,长达343厘米,但宽仅50厘米,比西园寺百衲桌要窄41厘米;上海博物馆也藏有一件老花梨木的平头大案桌,长有350厘米,但宽也仅62.7厘米,仍窄27.3厘米,这三件案桌的高度大致接近,只因桌面宽窄不同,呈现的气派也就大相径庭,西园寺的百衲桌显得更淳朴、厚拙、大度,不同凡响。根据北方工匠所谓“窄长桌案”与
“宽长桌案”的区分,此大案桌似乎属“画案”类,两个博物馆的案桌则归属“条案”类。 然而,无论从这件百衲桌的形体尺度,形制规格,还是“百衲”形式的装饰意图来看,不像是专供书画使用的家具。不是一般的所谓画案或画桌,应更有其造物的目的和功能要求。像这样一件材美工巧的大型案桌,一定是为了适应一种大场面,为了某种特殊的使用目的,才去如此构建并实现其完美形象的。我们不难想象,桌上可以摆放大量物品,在特定的环境中一定被安排在一个中心位置,或者非常显要的地位。若不是大户富家,没有面广三间的大厅堂,是无法容纳和相称的;如果摆在佛殿上,一定会是用作供奉佛祖,陈设供品,或供作佛事之类的家具,其特别的使用意义似乎相当明显。
据文献记载,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明元寺。至明代嘉靖(1522—1566) 之末,由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寺址改建成了宅园,改名西园。徐氏故世后,其子徐溶又合园为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则名为戒幢律寺。后渐成法会盛地,名列江南首刹。但于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至光绪年间又再度修复。这段历史,虽然不足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件百衲桌是否与西园或西园寺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也可说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苏州大批园林的建造和明清时期号称“苏州时代”的历史条件,才导致了明式家具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出现如此出类拔萃的创造。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所长、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