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惕思(Curtis Evarts),何许人也?
此君乃一道地的美国人,研究中国明清家具却足足二十年有余,并且在中国旅居也逾十年,其中在台湾住了六年,近年又来到明式家具的故乡,于上海一住就是四年。十年前(1990-1996),他出任著名的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长,而今,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他的“善居上海”,又一座中国古典家具的博物馆,再次向人们打开了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众妙之门。
柯惕思不仅中国话说得很溜,而且会写汉字,当他在纸上画出“柯惕思”三个其实很复杂的汉字时,我们都会心地笑了。其中文名字“柯惕思”三字为明式家具学问大家王世襄先生所受,含“清晰思辨”之意。
2006年5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出口古典家具展览会上,柯惕思多年收藏的25把椅子生动地展示了“椅子的艺术”,其收藏品位和眼光令观展的国内藏家自叹弗如。时隔一年,柯惕思精心收集的四十多只明清杌凳又是展会的最大看点,其现场提供的“传统杌凳选集”与所作演讲更是引人入胜。
通过收藏的实物与中国古代版画、绘画、雕塑等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柯惕思让大家看到,凳子这种最普通的家具或坐具,却有最多的变化性。从它的造型、风格、还有质量,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变化;而且用途不仅是一个坐具,在古代版画里可以看到:有骑马、花台、香炉座、小工作桌等好多的用途。通过这种方式,柯惕思展开了“凳子的艺术”:
首先,我们看凳子的历史:
大约汉代、北魏,最早的凳子从中亚传到了中国。据说汉灵帝特别好奇,喜欢外来的胡床,胡床的意思就是外来的一种坐具。在云岗石窟的一个北魏石雕上,佛坐的座子跟罗马、希腊束腰型的座一样的造型,有趣的是柱子的柱头也跟罗马的一样。在北魏的另一个鎏金佛,下面也有凳子的造型,有束腰,有花瓣,也有马蹄,跟明式的一个凳子相比,差不多1000年还基本一样。从唐代、辽代绘画里,我们看到圆凳出现了。在辽代壁画里一个华丽的小凳子上面看到了藤,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藤面的凳子。在宋代绘画上,皇帝坐在一个大的圆凳上,还有一个大官模样的人坐在四面平样子的大大的方凳上,那个时候凳子也代表着主人的地位。在南宋一幅画的局部,一座花园的亭子里,两位富家小姐坐在鼓凳上,里面也有大的四面平、马蹄腿的凳子,都是宋代代表性的样子,说明在宋代这种类型的家具已经成熟了。在金代的砖雕里,可以看到北方风格小凳子,有高束腰、马蹄腿,高束腰里还有绦环板。到了明代,很多传统的样子已经发展演变了。有花瓣形的、方形的、鼓凳、还有藤制的、也有代表性的有束腰马蹄腿的样子。不过,我们说“明式”就是一个概念,不是代表真正的时间范畴,因为就是宋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样子已经成形了。
其次,看凳子的造型:
在明代,最传统的凳子样式可以分两种:案形,桌形。
案形是这样:比较简洁的一个方框,垂直面有挓度,有简单的牙板,还有一两个枨,也有十字枨。在明代万历《鲁班经》里看到木工在制作最普通样子的案形凳子。案形凳子也有变化,这个清早或者清中期的案形凳子,带有早一点的风格,如上述金代的砖雕一样,有绦环板、有流畅的壸门牙板。另外,也有人用非常好的料做样子最普通的案形凳子,这是清早期的苏式或山东那边的风格,是黄花梨的,有蛮细致的线条。
桌形的凳子:腿在看面,就是在外面,并且没有挓度,常常有马蹄腿,有束腰或无束腰,所以分两类:有束腰的和“四面平”。在明代的版画里典型的有束腰的凳子;这次展览里苏式素工有束腰的黄花梨凳子,有罗锅枨,凳子的稳定要好一点。浙江绍兴或松江那边的风格也差不多;明万历《三才图会》的图案也是如此,那时候,他们用“杌”这个名字。这个样子一直流传到民国,南通那边一个柞榛的凳子,大概是清晚期的,但还是保留明代的风格。四面平是很素的一个风格,清代的壁画里,在一个宫廷的环境里,有两个侍女站在四面平凳子上挑帘子,从这里我们看到此类凳子的样子已经成熟了。到清代,桌形的凳子变形越来越多,多是有束腰桌形的凳子,但是没有马蹄腿,只有直腿的,雍正以后版画里的图案多是这样。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