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增弼先生是中国传统家具研究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上世纪60年代陈先生入中国建筑科学院随杨耀先生研究传统家具。1981-199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可谓桃李满天下。1988年起经陈增弼先生精心筹划,明式家具学会于1990年正式成立,并任会长。2005年,已72岁高龄的陈增弼先生又受聘于北京理工大学,培养中国家具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中国家具学系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成立,陈增弼先生任首任系主任。2008年1月5日清晨,陈增弼先生于北京病逝,享年74岁。陈增弼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在传统家具研究学术界有巨大的影响,他是将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纳入到学术领域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者。
2008年1月12日上午,明式家具学会会员、家属及生前好友、中国家具界的同仁、清华和北理工两校师生等各界人士一同参加“陈增弼教授追思会”,追忆先生。
中南海管理部门的李卫建主任是在1991年陈增弼先生为中南海紫光阁设计屏风时相识的。他发现陈先生是一个十分认真做学问的人,为紫光阁设计的屏风甚至能做到1:1的图纸,而且几次深入工厂里面去检查、修正雕刻的东西。现在中南海里面,紫光阁、武成殿、第二、三、五会议室等处都能看到陈先生的设计。他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中,从来不为名不为利,给中南海设计的时候从来不提设计报酬的事情,但陈先生说:“我能把我的知识,把我的所学,奉献给国家,就是我最大的欣慰。”让李主任难以忘怀。
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德祥与陈先生接触二十多年了,一直把陈先生当作良师益友。他忆道:“最早经常能够在《文物》等刊物上读到陈先生发表的文章,在心目中是一个很高的前辈;同时他又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总是很亲切的跟我谈一些问题。记得1983年,我在《家具与生活》上发表一篇关于古家具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字写错了,就是錽金银的‘錽’写成剪刀的‘剪’。陈先生就以书面的形式写信给我,告诉我这个字错了,这种严肃认真诲人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工作还很认真,前一个月在文成堂做一个关于民间柴木家具的节目的时候,陈先生虽然身体很虚弱,可还是很投入地说了很多话。在协助国家专项资金收集古家具的时候,有的时候房间很暗,在看家具的时候我都懒得看背面,可是陈先生还是坚持仔细看……陈老师的这种境界、精神,真的让我很感动。”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回顾了2005年3月26日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委员会成立以来,陈增弼先生作为顾问一直给予传统家具委员会大力支持和关心。尤其让陈理事长记忆犹新的是在中山大涌红木生产基地的筹建中,“我们举办了两次研讨会,陈增弼教授都很专注的作了指导性的演讲,提倡跟众多的企业家和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在传统家具的继承和发扬上注重原创设计。陈增弼教授还亲自到生产的第一线,到厂区、生产区亲自和工人讲解如何制作等问题。”陈先生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给他的印象很深刻。
梁冰(明式家具学会副会长)是陈增弼先生在清华美院的最后一名研究生,她回忆:“那时候老师已经退休在家,每周他都不辞劳苦,固定时间,到学校专门指导我学习。当时的课题是山西风格家具研究,老师多次安排我深入山西实地调研,每次他都准备好详尽的行程路线,明确的调研目的,写好介绍信,请他熟悉的专家朋友帮助指导,调研虽然非常辛苦,但得到的资料却非常丰富而且直观。通过那段时间的学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实地研究的精神让我受益终生。”
姚健作为中国家具学系的教师时时感到陈先生的鞭策:他为中国家具学系的制定的6条学生守则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其中“淡泊人生,不争名夺利”、“刻苦奋进,不享乐嬉戏”等守则也可以说是陈老师的人生写照。每个学期他都要求研究生对大量家具实物进行测绘并画出严谨的测绘图,对学生的上百张测绘图逐一审阅,提出问题,纠正错误,并组织大家集体进行讨论,使学生们能很快地入门,并初步掌握传统家具的基本设计原理。
刘铁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是大三随陈增弼先生去江南做调研的时候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家具以及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是这次课程激发起她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热爱。“在清华派我去韩国深造之前,我找到了陈老师告诉他我正在进行中韩家具的比较研究,并询问他对此有没有什么建议。他说:‘铁军啊,你光研究家具的本体是不够的,一定要把家具、建筑以及人结合起来,在这三者的关系上来做研究,这样才更具有意义。’这句话使我终身难忘的,也是我现在致力于家具研究的前进方向和视角。”
版权所有: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网站地图(xml)
承办单位:上海商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shanghui@sh1800.net
热线电话:021-56131287; 021-33719153 QQ:2410792329
Copyright ©2007 by sh180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37615号